“动手做”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之探索

作者: 韩仕龙

摘要:教育部实施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改革,为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它不但能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爱好,而且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亲手实践与动手制作,不仅能增强记忆,拓展思维,同时能促进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创新技能水平的提高,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关键词:研究;动手做;探索;智力;创造力;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5-074-002

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Leon Lederman在20年前提出了“HANDSON"(动手做研究)的学习模式。10年前,法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G.Charpak引入法国,称为“La Main a la Pate”。由法国科学院帮助实施的这项教育改革,……他们认为,这种模式不仅培养儿童具有正确的学习方法,而且又是培养他们思维的方式、生活的方式,不仅有利于儿童智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又有利于培养他们在事实面前谦虚、合作、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本人多年来的教育实践,也印证了科学家的论断。下面我试就“动手做”与学生探索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谈几点体会:

一、“动手做”是培养学生探索兴趣的灵丹妙药

1.因势利导

有一次上课前,我叫徐昆强同学把投影仪搬到教室里。上课铃响后,我踏进教室,发现一群同学围住讲台,只见徐昆强手忙脚乱,满头大汗,讲台上是一堆被拆开的零件,旁边两位同学还在做他的助手。同学们看到我进来,顿时鸦雀无声,徐昆强涨红了脸,低下了头。我刚想发作,却马上冷静下来说:“今天老师不怪你们,你们想要看看投影仪的构造,这是好事情,这说明我们平时研究实验做得太少。徐昆强同学有探索精神,应该表扬。这节课我们就来讲投影仪的原理和构造,请徐昆强同学上来做示范。好不好?”“好!”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于是,我一边讲解一边让同学们仔细观察,并且把“功率、电压、电流”等较抽象的概念,结合到投影仪使用的灯泡功率和为什么要用这么粗的导线来讲解,同学们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热情洋溢,精力充沛。通过研究实践,不仅弄懂弄通了书本上的知识,而且了解到开关接触不好会产生电阻,然后发烫导致损坏,所以大电流的触点要用银来制作等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从此以后,全班同学对物理特别感兴趣,徐昆强也当上了物理课代表,他的成绩从“中下”跃到了“中上”,经过几年努力,最后考上了北京理工大学。

2.因材施教

我知道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做他们感兴趣的事,于是我根据学生不同兴趣爱好,让他们自由报名参加航模小组或工艺小组,开始男生大部分报了航模,女生报了工艺。我让学生从吹塑纸飞机和制作布娃娃做起,然后讲了飞行原理和工艺构造,让他们把制作好的飞机和布娃娃进行调整,飞机能上天了,布娃娃也很漂亮。接着我又说:“你们谁能大胆创新,根据飞行原理自己设计机翼或自己构思一只与众不同的布娃娃。学生兴趣盎然,各自发挥才能,做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这时有些女生看到飞机飞得很高,也跃跃欲试,我就顺水推舟,让男、女同学交换制作,并互相帮助。全班同学热情高涨,男、女同学互相沟通,最后我让同学们自己进行了评比、总结。

以后我又进行了引导:飞机上能否装红绿灯?布娃娃能否发出声音?我们要成立电子小组,谁愿意报名?结果人人报名,全体参加。我给每人发了纽扣电池、发光二极管、电阻、导线等,让同学们一边动手制作,我一边结合课本讲解,这样的研究性学习,在他们心灵深处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二、“动手做”是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生创造力的金钥匙

1.触类旁通

我给学生讲了美国发明家威廉的故事:一次他去朋友家,看到他的朋友正在用铅笔画画,铅笔的一端绑着一块橡皮。他从这里得到启发:要是有一种带橡皮的铅笔,人们使用起来不是方便了吗?经过努力,他终于发明了橡皮头铅笔,人们很爱用这种铅笔。这就是“十二发明技法”中“加一加”的发明方法,即:“橡皮+铅笔=橡皮头铅笔”。我问学生:“你们谁能运用‘加一加’的方法来改进学习和生活中不方便的地方吗?”一个同学说:“老师在黑板上写字时经常要找黑板擦,我要发明一个‘带黑板擦的粉笔套’。它有两个优点:一是写错字可立即擦,二是手上不沾粉笔灰。”另一个同学说:“我要发明一个‘发光雨伞’,在伞柄内装一只电筒,晚上下雨撑伞可照亮道路。”这时课堂内气氛活跃,举手人很多,我都给予表扬和鼓励,并要学生把自己的发明用笔记下来,再动手做出来。学生的兴趣浓厚,兴致极高。我通过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来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求知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研究发明的兴趣,使学生智力活动处于最佳状态。

2.举一反三

有一次我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块砖,问他们:“砖有什么用?”学生齐声回答:“可以造房子。”我说:“对,砖能作建筑材料,它除了造房子还能有什么用?”学生一下子问住了。我就引导他们,大家把砖拿起来,利用砖的重量,能做什么用?一个同学说:“当锤子用”,另一个说:“可以压住纸张”,还有的说:“可以打敌人”。我说:“从其他用途考虑,还有什么用呢?”学生纷纷说:“把它当磨刀石”,“当尺划直线”,“用来垫积水、堵鼠洞”等等,学生打开了想象空间,思维非常活跃,举了很多用处。接着我又给每个同学发五枚回形针,让他们自己动手试验,看能有多少用处,然后写下来,比谁想得多。同学们纷纷开动脑筋、展开联想:“别住纸张”、“别住袖章”、“代替发夹”、“组成链条”……最多的写了二十几种用途。还有一个学生发挥了创意:把回形针弄直,再弯成+圆,变成了钥匙圈。

三、“动手做”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

1.成就动机

我碰到这样一件事:余冰同学非常顽皮,书包里常有些榔头、起子之类的东西。我见他爱动手,就有意让他参加无线电兴趣小组。由于他研究能力较强,比别的同学学得快,我就让他当组长。有一次,他妈妈来告诉我说:“这孩子自从参加了无线电小组后,变了许多,没想到把邻居的录音机给修好了,受到了邻居的称赞。”于是,我当众表扬了余冰同学,并鼓励他要继续努力。这时市里组织学生搞“四小活动”竞赛,余冰同学说:“我要做一个‘光控游龙’的作品。”我立即肯定他,叫他用学到的电子技术把这个小发明做出来。后来“光控游龙”获得了市“四小活动”一等奖。这次得奖使他受到鼓励,余冰同学开始转变,学习成绩也不断上升,后来考入了重点中学,最后考上清华大学。他写道:“我所以能取得成功,是您老师给了我信心,给了我鼓励,给了我勇……。”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尊严是人类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因此,在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过程中,要给学生有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这样会大大改变学生的心态,增强学习的动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激励创新

近十年来,我们共举办了七届昆山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我们的学生共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三等奖11个,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58个,二、三等奖139个;获第六届中国国际发明展16金、18银、24铜奖,获奖数占全国八分之一强;获第六届全国“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2银、3铜奖,获奖数占全省三分之一强;我单位获第二十五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和第六届全国“宋庆龄少年儿童科技发明示范基地”称号。

2010年5月,5名学生被授予“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荣誉称号(全国共76名);6月,18位同学获第二届江苏省青少年发明家奖,其中2位获金奖被授予“江苏省青少年发明家”称号(全省十个,苏州共2个);7月,6位学生获第七届全国“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全省共11位),获奖总数超过全省的一半,8月,18位学生获第二十二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其中选拔3件作品参加第二十五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12月,又有5名少年当选“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4名少年当选“中国少年科学院预备小院士”,至今我市已经有10位“小院士”和6位“预备小院士”,获此荣誉的人数列全国县级市榜首。以上事例证明:“动手做”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

综上所述,“动手做”能使学生增强记忆,开发智力,激发创造力,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拓展思维,同时促进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创新技能水平的提高,它的普及—定能使广大青少年学生获益匪浅。

笔者从事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三十多年,在广泛开展“动手做”活动中,为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每年到各中小学巡回进行创新讲座近200场,运用“十二发明技法”、“缺点列举法”等发明方法,结合发明实物(获奖作品)讲解,循循善诱,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去发现和发明,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目前,“动手做”活动正在我市如火如茶地开展,我坚信,通过我们几代人不懈的努力,中国人得诺贝尔奖的期望一定能实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