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四年级学生计算错误成因的分析及对策

作者: 许莲

摘要:四年级在小学阶段属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学生已经学习了几种基本的计算形式,计算并不算是难点。可是学生总会有错误存在。本文主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能力出发寻找他们在计算中出现错误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四年级学生;计算错误成因;计算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5-082-001

作为一名四年级数学老师,每次改作业时的心情可谓复杂,因为学生错了不该错的题目,他们的粗心大意让老师的心里不是滋味。学生为什么在计算中错误率这么高?怎样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更是值得我们思考。

一、学生计算错误成因

1.学生的粗心、不认真

1.1纯粹的计算错误。指的是学生在进位加、退位减和乘法口诀的运用上出现的错误。这也是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最主要的情况,处于中年级的很多孩子在做计算题时,存在毛躁的心理,认为题目不难,拿笔就做,但是提笔就错,错而不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学生粗心,不认真造成的,诸如“3+7=11,6×9=36”这样的错误在学生的作业、考试中随处可见,让老师哭笑不得。

1.2看不清,写不清。由于计算题没有文字描述并且外现形式简单,这样就容易造成小学生感知的不精细,而且学生在看、读、审、算以及抄写过程中急于求成,注意力不集中,观察不仔细,这时感知的错误就会使信息失真,以致把计算题中的数字、符号抄错,从而造成视觉迁移引起的感知错误。虽然每次考试前,老师总是再三强调要看清题目再做题,可是孩子们大多都有点麻痹思想,对待简单的题目往往重视不够,细心程度也不够,比如将"26×46"看成“26×64”的,这种情况在竖式计算中出现较多。

2.学习能力的欠缺

在计算学习中,四年级学生学习能力的欠缺主要表现在混合运算中错误的运算顺序以及运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上。

2.1概念、法则理解不清。概念和法则是学生思维的基本形式,又是学生进行计算的重要依据。只有正确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计算法则才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有些错误是由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不清而引起的。如:171-(100—58)=171—100—58=13错误原因是学生在去小括号时没有减变加,不理解已知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差,等于用这个数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加上第二个数。

2.2负迁移的影响。所谓负迁移,就是学生先学习的知识对以后的学习起阻碍作用。在计算过程中学生往往将过去所用的方法不合理地移用到新的计算中,导致经常性错误的原因之一。四年级下学期,学生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后,往往和乘法结合律的计算方法相互混淆。例如:计算4×80×25时,他们就错做成(4×25)×(80×25)。从其计算过程可以看出,学生所学的乘法结合律未达到精确分化程度,产生用乘法分配律代替乘法结合律,使计算显得不合理;而要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时,学生受到了乘法结合律的负迁移作用,会产生如下错误:(8+20)×125=80×125+20,其原因是学生所学乘法分配未达到精确的分化程度,用乘法结合律代替乘法分配律。

3.思维定势的影响

四年级开始学习有关混合运算的知识,一个算式中出现两级运算,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每节课上,我都会强调运算顺序。通过同桌互相说,提问个别学生回答等一些方式帮助学生强化运算顺序,可以说人人都能说出正确的运算顺序。可是一到下笔写,总会有学生做错,比如计算“25+75÷5”时。学生很容易做成先算“25+75”,再算“100÷5”,最后等于20。我分析了一下,学生之所以会这样做,是因为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看到式子中出现“25+75”,脑海中立刻出现和是100,这样的“第一印象”完全覆盖了新学的运算顺序知识。学生在进行一百以内口算练习中,已经把“25+75=100”这样的结果深深地刻在了脑海里。

二、提高四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对策

1.教师的有效教学

1.1首先教师在教授新课时,要正确地演算和书写,教学语言要准确、精练,每一道例题的计算过程都要完整地板书,特殊符号的书写要规范,这样才能给学生准确的“第一印象”,让学生首次正确感知。

1.2透彻理解算理,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基础。首先,利用教具演示和学具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把抽象的算理具体化,化难为易,提高掌握计算法则的教学效果。

1.3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让学生操作,促进多种感官协同参与认知,使学生主动参与表象的建立,算理的探求。在课堂上强调学生易忽视或错误的知识点。

2.学生的能动地学习

2.1计算时要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保证。首先,计算时要求学生认真审题,不要盲目地没审清就运算,其次,计算时严格规范计算过程,解题时,要求学生做到计算格式规范,书写工整。作业和卷面洁净,即使是草稿,也要书写工整,字迹清晰,当学生计算出现错误后,既要让学生检查计算过程,也要求学生找出草稿中有无错误。

2.2学生在发现自己计算错误后,往往以“粗心”为由原谅自己。为了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我在测验后的试卷分析中,要求学生做下面两件事:(1)统计由于计算错误而失的分数。(2)找出错误所在并分析错误原因。我还把一些计算正确率一直较高的学生的作业本、草稿本、试卷给同学们传阅,并让他们介绍学习经验,使一些计算正确率低的学生思想上有所震动,改变了认为“粗心”是出错主要原因的错误看法,产生了想提高计算正确率的愿望。

总之,只要教师能认真分析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和纠正,就能不断地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使学生从小养成严谨、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