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的“数学阅读”

作者: 王敏

摘要:提起阅读,似乎是语文教学的事,其实数学教学中,阅读也是极为重要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5-085-001

数学阅读是指围绕数学问题或相关材料,以数学思维为基础,用数学的方法、观点来解读、感受数学知识和文化的学习活动。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就要提高他们的数学阅读能力。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后,数学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更加地图文并茂、丰富多彩,更加地联系生活实际,这种改革,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有利于让学生产生阅读欲望。因而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科学的素材,教会学生阅读,让学生拥有“会发现的眼睛”,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些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认识小学课堂“数学阅读”的重要性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教学的重点就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而阅读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渠道,培养学生优良的阅读习惯和方式,对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关专家强调:“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既是数学语言,就是可以阅读和思考,就需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发现、学会思考。所以,加强数学自主学习的思维训练,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强化“学生读中思、思中学”。例如: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学生做错应用题,老师把学生叫到面前,什么也不用说,就让他出声读三遍,他在读第二遍时就会说,“老师,我懂了”。拿着本子一溜烟跑走了。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本“提供的素材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数学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上,若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培养学生能够准确地将生活语言与数学语言相互转化,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数学”,将为改革传统数学教学开辟一种新的途径。

二、掌握小学课堂“数学阅读”的方法

1.要注意创设情境

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在导入新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情境:用课件出示《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场景图,配文是:有一天,唐僧师徒四人吃饭,悟空拿来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先给师傅1块,又递给八戒一块,可是八戒嫌少不要。(想一想,悟空给八戒这个饼的几分之几?)于是悟空又拿来一个同样大小的饼,平均分成16块,给八戒4块,这回八戒可高兴了,连忙接过饼,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直乐得悟空和沙僧在旁边捂着嘴偷偷地笑。(你知道八戒得到一块饼的几分水几?)悟空和沙僧为什么会偷偷地笑?这样设计,取材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人物、很感兴趣的事情,让学生产生阅读欲望,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教学。

2.要注意阅读内容的转化

根据数学阅读“严密、连续(不可跳跃)、精深”的特点,巧妙地把一个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或不那么抽象的内容、把用符号语言或图式语言表述的关系转化为文字语言的形式,及把文字语言表述的关系转化为符号或图式语言等,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读好题、读准题、读懂题的效果。例如,“平行四边形”概念教学,出示两根20厘米和两根14厘米的硬纸片,展示每组是同样长的,再把它对折成长方形,学生很快发现两组对边互相平行且相等的特征。然后,对角向两边一拉,就成了平行四边形,它同样具有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特征。此时,教师不失时机,揭示概念,引导学生阅读。这样就把抽象的数学通过具体可感的“鲜活形象”展示给学生,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同时,还容易发现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周长不变,内角和不变,面积变小,直角变成锐角或钝角,轻而易举把知识引向深层。

3.要突出读、思结合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然而我却说“读而不思则惘,思而不读则殆”。数学阅读的过程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向学生提出相应的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连读边想。

4.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概括

如知识之间的联系、体现的重要思想、一些反例等等,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进行合理的总结概括。如:新知识是怎样引进的?与旧知识有什么联系?结论是什么?怎样得出的?运用这些结论或公式可以解决哪些问题?等等。

三、让学生养成“阅读数学”的习惯

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应该逐步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学会看数学书中的情境图、数学式、配套的文字。弄清概念术语的涵意,理解关键词。

在现实课堂教学中,突出了学生的听觉,忽视了学生的视觉,有些教师常在布置作业时才让学生打开课本,学生与数学教材接触的机会少,没有从视觉引发思考的过程,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更无法养成阅读的习惯。

预习、新授,巩固要读,总结全课时更要读,让数学阅读成为习惯。数学教师应掌握一定的阅读指导策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数学,使学生由“引读”转为“想读”,最后转变为“会读”和“乐读”。

四、注意“数学阅读”的几个问题

1.激发兴趣。有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带着问题阅读,可以使学生从“机械的阅读”向“灵活的、有意义的阅读”转化。

2.掌握方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由简读、到精读,通过咬文嚼字法、将数学教材中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等读懂、读透。

3.反馈交流。要求学生把数学阅读中的体会、疑问、看法等,主动和老师或和同学交流,在交流中提炼知识,发展思维。

4.总结提高。要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总结,学会比较,要在总结中发现规律,在质疑中,明析是非,比较中举一反三。

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数学教师,必须重视阅读,要真正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要摒弃死读书、读死书的阅读方式,做到动口、动手、思考、实践紧密融合,促成知识内化,变“死读为活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