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作者: 单华平摘要:现代社会由于生活的多样化、知识信息的广泛化,审美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美育成为时代的客观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也要有意识、有目地、有计划地渗透美育教学。本文通过美的环境营造、美的韵味感知和美的方法创造对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了一番尝试。
关键词:美;美的环境;美的韵味;美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5-102-002
一、营造美的环境
1.教态是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
教态是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是教学成与败的主要一环。要实现寓美育于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教态美是不可或缺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么是不可思议的。”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有美的风范。教师端庄的仪表、温文尔雅的气质,既可使学生感受到美的愉悦,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又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了一个美的氛围和环境。教师教态要亲切自然,态度端庄大方、热情活泼,衣着美观得体,既可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愉悦,又为教学活动创造了一个美的氛围。教态是无声的语言,它能对有声语言起到恰到好处的补充、配合、修饰作用,通过表情让语言的表达更加准确、丰富,知识点的讲解、记忆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
2.语言是拨动心灵的琴弦
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专业语言,要在简明、准确、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和韵律、节奏等方面下工夫。英语教师必须坚持用英语教学,让学生用英语来想英语。同时,相应的“体态语言”要尽可能符合英美人的习惯,这种“仿真”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并置身于英语语言环境之中,以满足学生语言美之心理需求。
英语教师语言要风趣,有幽默感,这样学生课堂里常有笑的溪流在潜动。师生感情融洽,课堂气氛活跃。语言要新鲜,学生具有好奇的特点,新奇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求活动,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语言要优美,优美的语言更能直接打动学生的心灵,学生会兴趣盎然,入耳人心。
3.板书是赏析课文的“导游图”
板书是教师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对课文理解程度的反映,是教师课堂教学思路的高度浓缩,是教师语言艺术的书写形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对教材的一种艺术再创造。板书设计要文字精练,一目了然,运用和谐的色彩、图形、表格等使构图清晰。创造板书的形式美可以强化课堂教学效应。板书形式的美,顺应了学生喜新、好奇的心理,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知,激发对美的思索。精心设计的色彩搭配、和谐美观的板书,更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意识,是课堂美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感知美的韵昧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感的主要特征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快感。”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对美的触觉,把学生领人美的情境。
1.几何美
对称美是几何美中最圆满的、最匀称的美。在英语学习中也体现出对称美这一美学观念。比如eye这个单词就是以鼻子y为对称轴的完美对称。特别对于刚接触英语的初学者来说完全可以发挥图形美的力量来记忆单词,对称轴两边的两个e不就是炯炯有神的美目吗。又如madam这个单词以d为对称轴,工整的形式令人赏心悦目。
2.韵律美
“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声韵节奏所激发的审美感受。可见,朗读是审美感知的桥梁。通过朗读感知课文形象,体味节奏韵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就能产生无穷的美感。如Martin Luther king,iL(《马丁,路德,金》)一文,作者的思想就一直沉浸在悲痛、庄严、愤怒的感情中。因而朗读这篇课文时,就应把握住这种感情而确定一种深沉、悲愤、激昂的语调。流畅明快的语调则出现在文中感情平静处,情感激动处则加强语气,加大音量,烘托其内涵,引起学生的共鸣,以创造出一个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在体会语言文字韵律美的过程中,鲜明的视觉形象也易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唤起其想象,激发其感情中真善美的因素,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
3.情境美
利用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电化教育手段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迅速排除难点,把握重点,掌握英语知识,这种手段越来越多地被运用英语教学中。在教学中,通过色彩、背景、音响效果等,通过学生的表演,真实地表现人物活动场景。表演者和观赏者都是审美的主体,都能从中感受和鉴赏美,学会创造美。教学中我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充分利用教具、体态语言、动画等,把学生带入一个个生动形象、富有感染的情境中去,让学生直观感受美。同时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中美和趣味性的因素,将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使美育融于英语知识的学习中。职高英语的每个单元的Conversation Part,虽然它的趣味性、情境性比较强,但仅靠老师的语言描述仍是不够的,于是我就利用flash、录音带的音响效果等来增强学生的形象感受。让学生展开想象,创设不同的情境,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将其表演出来。这样,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听说能力,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创造美的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希望美—你就得忘我的劳动,直至你感觉到自己已经成另一名创造者,一名能手,成为自己理想事业的主人;直至你的眼睛,由于感受到人的最大幸福——创造的幸福,而放射出激情的光彩。”所以,只要我们有激励学生创造美的意识,鼓励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反复尝试创造美,就能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1.诵读表现美
为了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朗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我们可以采用“教师范读,以情传情;学生试读,初步知情;配乐朗读,以情激情;再读句子,以情悟情;角色朗读,人景人情”的形式进行教学,这将有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和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
教师通过绘声绘色的范读,引导学生很快地进入课文特定的情景之中,再通过准确的语音节奏、不同的语气、情感变化,逐步将学生带到课文所创设的情感氛围之中,帮助学生把握好朗读的基调。当教师以富有感染力的朗读吸引住学生时,他们就会产生学的欲望。这时再安排学生试读,他们就能从整体上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在朗读中配以贴切的音乐,往往可以使学生在更加形象鲜活的语音情境中,深刻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激起情感的共鸣并得到美的享受。角色朗读对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形象思维和表情达意能力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更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课文,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角色朗读就是寓教于乐,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融自己的理解于角色中,各司其职,各尽所能。
在诵读中,不断地完善这种朗读形式,既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丰富学生的情感,又能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大量优美的语言,从而感受到诵读的语言美。
2.演示创造美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必须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以职一英语第四单元《现代农业》为例,要求四人为一组,每人扮演不同的角色,有谦虚好学的镇长、有关心环境的当地农民、有经验丰富的养猪专业户、有商业头脑敏锐的经济作物种植者,围绕如何发挥一块地最大功能这一社会问题展开讨论。在这一虚拟的情境中,学生既操练了语言又配以了情感及动作。在演莫泊桑著名的舞台剧《项链》时,学生们争相扮演马蒂尔德,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把女主人公爱慕虚荣的特点表演得淋漓尽致。难道这不是英语课本中蕴涵的美吗?
3.歌声创造美
英语课程除了教授英语语言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把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课程目标方面也要注重对学生情感、策略和文化的培养。情感的培养是无声的。沉默法——这是基于认知心理学原理之上的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要求教师本人尽量保持沉默,主要是让学生多听、多思考、多开口。在上“American Music”这一课时,我带领学生一起欣赏美妙的音乐,在动人的音乐声中了解美国音乐的种类、历史。
教学时,教师要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展开美的想象,受到美的教育,进行美的创造。寓美育于英语教育教学中,其内容应是与学科内容相联系的“好雨”,其投放应是“当春”(学生产生相应的心理需求时),其方式应是“随风”(教学知识点)“潜入夜”(教学过程),其效果应是“润物(学生的心田)细无声”,让学生乐学善学博学。
美已从狭窄的艺术空间渗透到了生活的一切领域,教育与美两者的结合是完全可行的,也是必然的。美育的实施需要我们教师一定要有创新意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具备浓厚的美育意识,创设多姿多彩的美育情境,把大自然中的美、生活中的美、语言中的美、教材教法中的美化作阳光,变成雨露,深深地渗透到学生心里。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感悟美、赏析美、体验美,进而创造出美,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真正的意义——满足人类爱美的天性,成为追求人自身完美,按照美的规律育人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