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无线电装接一体化教学方法
作者: 钱春梅摘要: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重视过程性目标,强调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健康的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对于他人与社会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
关键词:无线电装接一体化;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5—111-001
技工学校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基层,面向经济建设的第一线,大量的知识、技能要在生产实践中获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十分注重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电子专业理论课面广、内容深,如何在无线电装接一体化教学中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其内容,知识和能力兼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构建良好的教学方式,切实提升学生接受程度,强化无线电装接一体化教学效果。
一、多途径相结合。培养学生兴趣和信心
刚进入无线电装接一体化教学阶段时,学生对其一无所知,内心充满了好奇,作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其一,参观无线电装接一体化教学场地、优秀作品。教师在刚开始可安排学生到教学场地参观,对设备、仪器等作简单的介绍,给学生留有一点“悬念”。其二,学生“作品”的有效利用。在无线电装接一体化教学中,当学生技能达到一定水平时,可让学生制作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性的电子产品。对于合格产品的去处可以这样安排:一是让学生带回家给父母欣赏;二是把做的优秀的电子产品拿到校橱窗进行展示,树立榜样;三是把电子产品贴上标签,写上班级、姓名,作为学校搞活动的奖品。学生作品不仅得到了有效的利用,更重要的是学生从制作产品到分途径利用,都会体会到成就感,增强了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其三,引导学生了解新信息。可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关的报刊、杂志。也可鼓励学生去网上搜索相关网页,或到电子企业参观学习,了解专业发展有关知识,拓宽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其四,成立校园维修站。无线电装接一体化教学除了会根据原理图组装电路,还要学会排除故障,可发动学生从身边的小电器维修人手,积累维修经验,树立学生自信心。随着维修经验的积累,可鼓励学生到校外进行义务维修,提高其维修技能和社会适应性,以获取的成就来激发学习的热情。
二、激励机制与目标教育相结合,培养良好心态
无线电装接一体化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形成专业技能。专业技能的形成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反复强化的过程。主要目标始终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应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设计多层次教学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励学生大胆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取得进取的新动力。以《装接印制线路板》为例,此课题的教学目标可分为四个过程。第一,装接准备。即为光板检查、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元器件引脚成型。这个过程要求学生做到仔细,不可急躁。第二,元器件的插装。即学生对照印制线路板的装配图和电原理图,将元器件按先低后高、先大后小的顺序全部插到光板上。这一过程要求学生读懂原理图,对照印制板装配图仔细插装,确保准确无误。第三。焊接。这一过程要求学生熟练采用五步焊接法或三步焊接法(先焊接耐热元件),焊点光滑,无焊接缺陷。焊接完毕后,对焊点进行复查,剪去过长的引脚。第四,总检、通电测试。即检查各焊点是否良好、有无短路现象等,经查无故障后方可通电测试。这一过程要求学生会用万用表进行测量以判断线路装接的正确性。第一阶段,把对元件的识别作为重点,主要要求学生熟悉元件各部分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对某些元件进行维修和保养,进一步熟悉各元件作用。第二阶段,目标定位在对线路原理和布线图的熟悉。教师先对装接内容原理进行复习,然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画出布线图,目的是让学生知道线路该怎么接,当真正动手时可做到胸有成竹,也可让学生用软线在线路板上装接来进一步熟悉。第三阶段,目标定位在工艺上。第四阶段,重在掌握和提高。综上所述,在无线电装接一体化教学中既要激励学生大胆操作,又要求学生按照教学目标循序渐进,既明确各阶段目标,又分解无线电装接一体化教学难度,既能树立学生自信,又能有的放矢,有利于提高无线 电装接一体化教学效率。
三、评分和讲解相结合。提高制作工艺水平的能力
无线电装接一体化教学中,线路板装接元器件多、工艺要求多、标准高。针对这一现象可设立评分标准,内容立足于学生独立分析、独立操作,培养学生严谨求学的科学态度。以《装接印制线路板》为例,按四个教学目标过程设定评分标准进行规范。对每个过程都要进行严格的评分。制作结束后,学生中可能存在通电不成功情况,对检测维修也要设立评分标准,故障的形式比较多样,教师可以灵活地进行评分,重在鼓励学生。四、培养习惯和提高能力。强化无线电装接一体化教学效果
对教学中存在元件多、易损坏、易出安全事故等情况,可采用标号管理,对每位学生的元件及线路进行编号,明确职责,故意损坏应赔偿,保证元器件的正常使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和适应社会安全文明生产的要求。对于线路组装中的故障排查,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独立思考的良机。首先,教师要立足于理论教学法,使学生熟练掌握线路原理,分析某二元件或某一段线路出现问题,将会出现什么样故障,这是学生进行故障分析的基础。其次,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多种不同的排故方法,明确其利弊,并指导学生动手排除,培养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探究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使其知道如何避免一般性故障。有时也可由教师故意设立故障,叫学生分析,动手排除,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学会排故方法,使其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接受为中心”,解决了学生兴趣的问题,“以能力提高为核心”,强调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突出基本知识,强化应用,加强技能训练,注重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使学生能提高实践能力,为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主动进行知识更新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1999年第5期
[2]职业技能培训教学,2000年第8期
[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2002年7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