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创新
作者: 王桥莲摘要: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丰富了安全教育的内容,也开拓了安全教育的新途径。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骨干力量,应充分重视网络、利用网络创新安全教育工作,从而有针对性、有效地推进安全教育工作,为实现高校安全稳定发挥作用。
关键词:安全教育;辅导员; 网络;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5-123-002
一、网络时代加强安全教育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网络时代大学生安全出现的新问题
1.1大学生利用网络实施违法犯罪行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大学生利用网络实施违法犯罪的案件呈上升趋势,其社会影响和社会危害日益加重,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随意在网上散布虚假信息、传播色情淫秽图片和视频;发布不当言论对他人进行诽谤、侮辱等人身攻击;非法入侵他人电脑以窃取和滥用他人信息;大量下载未经授权的文档、视频文件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等,这些违法犯罪行为已成为网络公害。
1.2大学生成为实施违法犯罪的受害者。由于部分大学生涉世不深、自我防范意识淡薄,较轻易被违法犯罪分子所利用,网上受骗事件日渐增多。此外,囿于沉重的就业压力和急迫的就业心理,不少大学生通过网络寻找工作时急于求成,利益驱动,贸然陷入网络非法传销组织“精心”编织的陷阱。据报道,2010年5月,湖南省吉首市捣毁的一个网络传销组织,其成员90%是大中专学生。
1.3网络引发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大学生占我国现有网民的比重在60%以上。现代网络给大学生带来了海量信息、便捷沟通和娱乐享受的同时,也使一部分大学生深陷网络泥沼不能自拔,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危害身心健康,常常出现人际关系淡薄、意志力薄弱、身体健康状况下降等一系列身心问题。
2.当前辅导员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由于角色的特殊性,辅导员成为高校安全教育的骨干力量和先锋部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在安全教育工作中存在不少局限。
2.1从方式上看,安全教育具有临时性、突击性。当前安全教育一般仅停留在形式上,辅导员针对某一时期的发案特点或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而临时进行宣传教育,并且大多数安全教育往往是在问题出现之后才给予重视、总结、反思。在那段时间,辅导员会加大突击检查的力度,增加深入寝室的次数,但一旦风头过后又把安全教育逐渐淡漠。
2.2从内容上看,网络安全教育简单,甚至空白。通常辅导员在开展安全教育时,基本围绕节假日出行安全和寝室财产安全方面来进行,而对其他方面的安全教育避而不谈,涉及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也是寥寥无几,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网络安全知识的需求,而且通常采用说教式,老调重弹,枯燥乏味,不足以引起学生对安全的重视,提高安全警惕的意识。
2.3从效果上看,学生接受安全教育存在被动性。由于内容的枯燥单一,辅导员进行安全教育时,大都采用灌输的方法让学生被动接受“你不能……你不该……”而不是让学生兴趣参与,明确安全的意义以及自护自救的重要性,因而导致安全教育的效果不够理想。
2.4从载体上看,依托传统的会议形式,不免单调。通常情况下,辅导员是以会议的形式开展安全教育的,如通过全体大会、班会、班长团支书会议。一般情况下,学生对于各类会议都比较反感,只会听取涉及自身利益的内容,而对于与自己无关的,没兴趣的统统不听,有些学生自以为不会碰到安全问题,甚至排斥安全教育。可见,先进的网络技术并没有被辅导员运用到安全教育中去。
二、以网络为着眼点,丰富安全教育内涵
1.提高认识,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
目前,网络已经成为国内外一些反动势力进行意识渗透,争夺大学生思想领域的主要渠道。由于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尚在形成之中,分辨能力较差,容易受到一时煽动,动摇立场。因而,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辅导员应当提高对网络思想渗透的认识,强化思想引导,帮助大学生建立牢固的、有科学堡垒的思想防线。辅导员要到实践中去认识网络,熟悉了解网站的情况,认真研究网络上的信息发布,针对网络上各种错误思想积极采取对策,同时加强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宣传和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坚定立场,积极同落后、腐朽的思想及错误的意识形态斗争。
2.加强宣传,普及大学生网络安全知识
网络空间是虚拟自由的,但任何的自由都必须以遵守法律为前提。那些发生在大学生中的网络安全问题,都与个体本身缺乏网络安全知识和防范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2004年,成都某大学生因网上传“黄毒”被抓时,竟不知自己已经违法,可见,部分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淡薄。①针对此情况,应当加强网络法律知识的教育。通过普及计算机法律知识和网络安全基本知识,使他们认识:哪些网上行为是违法或犯罪的,后果如何;哪些网上行为是存在潜在风险的,可能蒙受损失。普及网络安全知识,避免大学生由于网络法律知识的欠缺而去实施或参与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减少他们成为网络违法犯罪的参与者或受害者的可能。因此,具备一定的网络法律知识是新时代大学生的最基本的和最起码的要求。
3.强化德育,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
由于当前还未形成成熟有效的道德规范来约束网上行为,因此网络行为很大程度取决于网民自身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而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却在不断挑战人们的道德法律观念和自律能力。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增强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网络安全责任意识,尤为重要。例如可以通过积极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对网络色情、迷信、暴力、诈骗、犯罪等不良信息进行分辨,免受其“污染”;不任意散播不良信息;不随意在网上发表侮辱、恐吓他人名誉等言论;不利用网络欺骗敲诈他人。
4.重视实践,提高大学生安全防范技能
安全教育的重要目的是让大学生学会安全防范的技能,真正获得自救自护的能力。因此在进行安全教育时更要注重传授如何进行安全防范。辅导员应经常提醒学生,在网络交流中注意保护自身隐私,尽量不要透露关于自身的真实信息。不轻易与网友见面,尽量不要一个人赴约,注意约会的地点和时间,约会前先让同学朋友知晓,遇危险时及时求助。做好计算机安全防范,及时下载更新防病毒软件,开启相关安全保护功能,不下载使用来历不明的软件,不点击来历不明的网址及广告。针对各类网络诈骗,提高防范意识,不轻信他人,遇事多与同学朋友沟通,共同识真伪辨真假。若已造成损失,立即向学校保卫处、公安局等有关部门求助,及时反映情况以防止其他同学受骗。
三、以网络为平台。创新安全教育方式
网络技术的进步给教育带来的是一场革命,安全教育工作也要顺应这场革命的潮流。辅导员应当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改变传统
安全教育的老面孔,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安全教育工作向立体化、动态化、多元化、现代化发展。据了解,现在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学校相关情况的比例达70%以上。相对于传统安全教育模式的单调性、被动性,网络可以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辅导员开展安全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1.抓住重点时期,及时发布安全提示
安全教育也要抓重点时间段,包括新生入学、开学或放假前后、毕业前夕、节假日及周末、外出实习等。由于这些时间段学生或对新环境不熟悉,或忙于开学准备、复习考试、毕业离校,或外出游玩,极易发生各种不良事端,仅仅通过各类会议还很不够,辅导员还可以借助QQ共享、邮件、飞信等方式将当前警情提示、敏感问题等及时发布,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教育学生在这些重点时期必须严加防范。例如2010年8月底,复旦大学辅导员通过QQ群、人人网等方式发布大学新生入学安全提示,里面包括新生11条需要注意和自我保护的事项,内容涉及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安全知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2.关注信息更新,适时进行安全干预
辅导员可以和大学生成为QQ好友、飞信朋友,网络交流与传统的交流方式相比,有时候更容易实现情感交流,建立彼此间的信任。辅导员在网络交流中可以直接获取学生的近况,还可以间接地通过QQ空间、博客、签名等内容的更新,准确、快速地了解广大学生的思想波动,及时关心学生。据了解,大学生QQ签名更新频繁,大多与自身近况相关,因而辅导员应当密切关注学生各类的信息更新,及时了解到学生情绪,进行交流和心理咨询,严重者还可以采取必要的安全干预。可见,通过便捷的网络渠道获取有效信息,不仅丰富和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也为辅导员进行安全管理提供了便利。
3.改变教育手段。探索安全教育新形式
首先,先进的网络技术汇集各类安全教育的内容和案例,构成海量系统的知识库,为辅导员进行安全教育提供了详实生动的信息资料来源。同时,还能够使安全教育工作更加贴近社会现实,时刻保持教育的与时俱进。如下载并共享有关“大学生成长和犯罪过程”的视频,利用典型事例进行主题班会教育,让事实和教训说话,更直接、更有说服力。例如组织同学观看“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撞人后刺死伤者案”,同时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普及。其次,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形成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于一体的安全教育课件,使安全教育变得直观生动、丰富多彩、诙谐愉悦,学生的兴趣浓厚了,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提高,效果显而易见。再次,辅导员以网络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网络文化活动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如开展网页设计大赛、程序编程大赛等激发学生对网络的兴趣和爱好,这些新形式都将明显提高安全教育的实效性、灵活性、针对性。
4.主动占领网络,开辟安全教育新阵地
大学生是网络文化的主力军,网络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安全教育的网络阵地建设尤为重要。辅导员可以通过博客、微博、空间、共享等开展安全教育工作,把有关网络法律法规知识、安全知识、安全教育多媒体课件等在网络上公开宣传,结合当前大学生生活学习中的事故、案例进行网上教育,普及安全知识,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时间、具体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自主选择,提高学生自我防害、自我抗险能力。加强网络阵地的建设,有利于实现安全教育常规化。只有安全教育做到长期性才能实现安全教育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