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激趣 智慧增效
作者: 翁建华摘 要:有效的课堂是所有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纵观有关“有效课堂”的讨论,有凸显信息技术课程性质的;有指向教学目标达成度的;有强调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有突出教师教学行为的等等。个人认为营造有效的课堂需要注意到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或许不能兼顾得很全面,但是一定不能割裂对“有效课堂”的系统认识。只有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总结、再实践、再反思总结,才能使教师的教学变得越来越有效。
关键词:减负; 兴趣; 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6-020-001
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教学设计和实施是我们教学的最重要的部分,基于“有效课堂”个人对实践课的设计和实施上有些思考。
一、学科特点分析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实用技术课程,其技术操作与实践应用原本就应该是一体的,并不能简单地剥离对待。如何让信息技术课程的技术操作与实践应用有效地结合,那么我们必须了解学习动机与动力的关系。如果把学习行为看成是在剥核桃,就可以发现做事情的动机有时并不明确。剥核桃的人也许是为了吃核桃仁;也许只是听从命令在被动地剥。这其实就是有主动意识行为和无主动意识行为的区别。如果学习者把学习当作是无意识行为,只是照本宣科地机械记忆,而不是欣赏其信息的本质的内容,透彻其内涵的要义,那么其意义经由实践证明是无用且可怕的,对大多数行为个体而言,这样的动机是缺乏可持续性的动力支持的。其实,现在几乎所有的课程都在倡导新的教学理念,其中就有尊重学习者个体意愿、激发自我学习动力的思想。因此,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施中让学习者产生主动意识学习动机是构建可持续性学习动力的关键。
二、学生现状分析
通过观察,我总结出学生上网有“六多六少”的特点:喜欢非主流网站的多,关注主流网站的少;上网消遣猎奇的多,关注主旋律的少;上网只顾自己痛快舒心的多,关注网络文明的少;上网玩游戏的多,有目的主动学习的少;网上交友的多,有益交流的少;关注上网有趣好玩的多,认识不当上网危害的少。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道德习惯培养,进行德育“渗透”,学生上网出现的上述问题就有了解决的办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尤其是让学生明白负责、安全、健康地使用网络的重要性。
三、深化教学研究,引领有效教学实践
信息技术教师要树立教学研究即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即教学研究的思想,以丰富的研究活动促进理念更新和教学能力提升。信息技术课堂应该通过优化学习活动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信息技术学习活动往往是基于问题的或基于应用实践的或两者兼而有之,无论是那一种学习活动都应该以活动为载体统领知识点或技能点,抓住关键技能,突出重点内容,反对教学中对教材涉及内容的“平均使用力量”和“面面俱到”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学习有针对性和结构性,提高学习效果。
1.完善学科特质的评价体系
信息技术课堂评价要体现学科特质。一方面紧紧围绕“信息素养的提升”展开评价,另一方面要构建网络形态的评价形式,围绕“关键性评价点”演推出对课堂教学改进的意见。
2.转移兴趣,让学生重新认识网络
中学阶段学生对形象、直观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网络体验大多是网络游戏的新奇、刺激和激动,我主动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学生一起探讨一下网络游戏的好处,和学生比试一下游戏水平的高低,让学生明白网络中还有比游戏更有趣、更有价值的知识,把学生的视线一点一点的从游戏中拉回来。
3.渗透德育,培养学生文明上网的习惯,探讨多样化教学方法和策略——学练手段、形式和方法的创意选择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展示教的本领,而在于促成学的精彩。”
定期将学校德育教育渗透到常规课堂,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其中有一课的知识有:更换浏览网站、因特网上搜索、网页间转换。
将看得见、摸得着的德育教育直观的迁移到虚拟的网络文明上,让学生明白现实的中的“对人负责、诚实守信、健康交流”,同样适用于网络。
4.关注个性,培养自信自控能力——关注个体差异是“有效课堂”落到实处的有力保障
组建同学录,特设了一个班级网络维护员,每月轮换担任,让他们每天都多些机会摆弄电脑,却不能玩游戏,即担任重任,又得克制自己,培养自控力。告诉他们申请自己的电子信箱、制作网页、制作学习课件、开展键盘输入大比拼等网络技术。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把沉湎网络游戏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学习上来了,不仅使教师和学生看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也使学生对自己有了重新认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需要技术的支撑。基于moodle的教学平台或其他专题教学平台可以运用到学校教学之中,并以此来改变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以典型的、核心的技术应用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调动其创新欲望的同时产生绵绵不断的动力,这对于技术学科而言更是大有天地,即使是自己制作一部很蹩脚的动画,或是做一个不堪精美的图画……满足感与不满足感都会刺激学生产生真正的兴趣,形成持久的动力。
通过实际效果来看,选择贴近学生兴趣爱好的实例,产生主动意识的探究动机,来实施技术的教学,不仅对实现教学的技术目标和情感目标更有促进作用,也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一种巨大而持久的学习动力,越来越喜爱信息技术课。
当代社会所需要的是培养出勇于实践和勇于创造的个性,即要引导学生在实践和创造中展现自己的个性。
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由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到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由教师传统的教到“有智慧、有个性”的教,将培养学生可持续性学习动力作为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深思和深入探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