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在问题与假设的经纬中穿梭

作者: 吴丹

摘 要:问题是科学的生命之源,而假设和猜想的提出则是通向科学理论道路的必要环节,形成假设和验证假设的过程则是科学活动的核心。

关键词:小学科学; 假设和猜想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6-023-001

打开“科学探究标准蓝图”,那从“认识”起步向纵深发展的“探究活动”,横向排列的“提出问题”及其一系列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如地球仪上的经纬交错,勾画出科学探究的广阔世界——从生活中学习,到自然中探险。

一、问题,与自然、生活零距离接触中产生

在《小学科学教参》上给科学老师的一封信中,郝京华和路培琦老师都提到:“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特别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我们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去发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人人都说:问题是开启科学大门的金钥匙。然而,科学的神奇之门并不在我们熟悉的教室里,而是在自然界的花鸟虫鱼、风霜雨露之中;在生活中的举手抬足、细致观察之间。广阔的自然天地和真实的日常生活,为孩子们创设了无数的问题情境,为我们的科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二、假设,在知识、经验的碰撞中生成

从一般的哲学方法论来看,“问题就是矛盾,研究问题就是尚未解决的矛盾。”《科学课程标准》又指出了猜想、假设的具体内容是“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定性的解释。”当一个问题出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如何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和热情,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提出对问题的猜想,因为这一步骤实际是明确了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和做法。它也是学生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脑海中整合的过程,并且进行分析综合,形成假定性的结论,最后表达出来;它也是对旧知识的一次升华,思维能力的一次提高。

例如在《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中,我先让学生猜想:两个差不多大小的马铃薯放在两个盛满水的水槽里会有什么现象呢?有的同学说都浮起来,有的同学说都沉下去,还有的说重的沉下去,轻的浮起来。我让他们试一试,学生面对两个马铃薯放在不同的水槽中竟有浮和沉的两种情况,都感到非常诧异。我适时地引导学生猜想问题的所在,同学们都陷入了沉思当中。经过了几分钟的思考讨论,有同学说:“可能跟马铃薯的重量有关。”有同学说:“可能两个水槽中的水是不一样的,我听说有一个叫死海的湖,那里的水特别咸,浮力特别大,人不会游泳也沉不了。所以我想其中一个水槽盛的是盐水。”我及时肯定了同学们的猜想都很有价值。看着他们被激发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热情,我多么欣慰啊!

三、探究,在回归科学研究的原生态中进行

《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这就告诉我们每一位科学教师:科学探究应该是完全开放性的,给学生充分活动的时间和足够自主的空间,让他们真正像科学家研究问题那样去猜想与假设,去观察、设计、实验、制作,去搜集整理信息……这就是科学探究的原生态。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引领者和学生亲密的伙伴,学生才是探究学习的主体,要让他们在参与中感悟,在过程中体验。

在教《蚂蚁》这一课时,几个班级的学生蚂蚁带得都不好,不是闷死了,就是数量少,或者是学生捉的蚂蚁太小影响了观察的效果。我真想不如干脆自己去把蚂蚁捉来,上课时发给大家算了。可又一想科学探究的过程是任何人都不可替代的,我又怎能无端地剥夺学生自己探究自然的权利呢?于是我就从上过的班级中挑选课前准备较好的孩子,让他们来介绍捕捉蚂蚁的经验,给学生鼓劲,克服他们的畏难情绪,避免了捕捉中的盲目行为,很快顺利地完成了准备任务。

四、创意,在经纬穿梭的探究里飞扬

在惊奇地发现和热情的探究过程中,孩子们冷静的思考常常带着不同的深度潜入生活的海洋,又携着蓄积后的知识能量腾跃而起,在问题与假设的经纬之间探究驰骋,穿梭碰撞。合作的亲近、探究的亲历、成功的体验,聚集在经纬处便火花四射,创意在经纬穿梭的探究里飞扬。当孩子们满怀喜悦地带着他们的生活战利品从自然界凯旋的时候,教室就成了他们展示战果和继续探究的一方热土,教师则是他们交流战果的组织者、战果展示的欣赏者、生成性问题提出的引导者。

在年级中举办的“我是小小发明家”的展览会上,学生们有的摆上了自制的“改装抽纸筒”、“不会丢的橡皮”、“风向标”、“太阳高度测量仪”;有的捧出了“校园土壤资源调查报告”、“防止土壤污染的建议”、“土壤环保小报”;有的展示了他们自己为小动物设计的“公寓”。其中最令人刮目相看的是那一篇篇闪烁着集体智慧灵光、凝聚着合作探究汗水的科学随笔、科学日记。

那位提出问题“蜗牛吃什么?”的同学组织了研究小组,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他们的研究发现更是令人大开眼界。他们在科学日记中写道:“原来蜗牛爱吃素,在食物盘中,它专挑素的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虽然,学生们的经验背景不尽相同,智力层次也有高低,但教师在教学中都应尊重差异,让每个孩子都能借助他人获得内在的顿悟,从而获得自己所理解的意义,这种建构是别人不可取代的。孩子们在科学的世界里,不仅收获了知识,收获了方法,更收获了自信。展望未来他们知道,在那经纬交错的科学探究王国里,无数的奥秘正等着他们去发现,无边的奇妙空间等着他们去探索。不久的将来,他们将用今天学到的一切去创造明天无数的人间奇迹。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2]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3]小学科学教学参考书

[4]小学科学论文集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6]科学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