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点滴认识

作者: 李莹莹

摘 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为学生提供化学事实性认知,通过多样化的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促进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化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化学实验; 实验教学; 演示实验; 分组实验; 家庭小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6-028-0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为学生提供化学事实性认知,许多化学原理和规律也是通过实验发现和验证的,所以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对于初三的学生,那些奇幻的实验现象,会让他们对化学这门学科产生极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作为一名化学教学工作者,我真切地感知着实验教学对化学教学效果的影响。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谈谈自己对于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些浅薄认识:

一、做好演示实验,激发学习兴趣,练就火眼金睛,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最好是从实地实物的观察入手”,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最直接、最频繁的观察活动,也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

一般我会用一些有趣的“魔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曾做过“魔棒点灯”、“白水变红酒”、“水中生火”、“空瓶生烟”等。这些奇特的现象会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高涨,很快就融入化学课堂。这样,带着渴望的情绪,学生的化学课效率就特别高。

为了更长久地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在后续的化学课堂上,我们应尽可能多地做实验。但是受教学时间的限制,不能每个实验都在课堂上做,所以在选择演示实验时,应以突出教学重、难点为前提,以符合直观、简单、安全、可靠为基本条件,以规范操作为保障,以帮助学生提升实验技能和科学态度及获取化学知识为目的。比如在讲解水电解的微观解释时,通过演示水的电解实验,分析出反应物水通过化学变化后的生成物氢气和氧气,再结合教材65页水分解过程中水分子、氢原子、氧原子变化的示意图,就可以让学生以直观事实为依据分析问题,从而形成分子、原子这一概念。在进行演示实验的观察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指导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一般我会进行这样几个操作:首先确定观察目的,弄清“看什么”;其次明确观察内容,一般包括:反应物质的颜色、状态;变化过程中的现象(例如物质状态与颜色的变化、发光、发热、形成烟或雾和放出气体等);生成物质的颜色、状态等。如蜡烛燃烧实验,要让学生学会分阶段:燃烧前、燃烧时、燃烧后观察蜡烛的变化,火焰的特征以及烟的生成等。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有目的地观察、思考,比平时所说的“看”,会得到更多的收获,对问题的认识也更深刻、更全面。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实际,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适当地进行“实验下放”。比如讲到二氧化碳的奇妙变化时,可以提供一瓶碳酸饮料,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能否溶于水、能否与水反应、能否与石灰水反应等。一般学生在讨论过实验流程后会信心百倍地参与课堂,由于学生参与课堂演示,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悦,学生的课堂关注度也会明显提升,课堂效果从而大大提升。

二、分好小组实验,体验动手乐趣,成为动手能手,提高实验基础技能

为了弥补课堂演示实验的不足,进行课堂分组实验就显得十分重要,课堂分组实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我国化学家戴安邦曾说过:“化学实验室是学生学习化学的最佳场所。”所以,在实验室进行的分组实验,可以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观察、思考进行实验的全程性探究,实现实验目的。

究竟哪些实验可以列为分组实验呢?我们应按照《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构建适合自己学生动手操作的分组实验,我认为一些实验安全系数较高、操作难度较小或能见度较差的课本实验应作为首选实验,比如沪教版中高锰酸钾制氧气、粗盐提纯、配溶液等实验;其次可以引入一些趣味实验,比如晴雨花、点水生火、水果电池等;最后还可以鼓励学生改进或创新实验,经老师评阅审核后也是很好的实验素材。

选定分组实验内容后,结合初三学生的知识储备及动手能力,在分组实验之前,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地分组,一般2-3人为一组,做到取长补短,协助分工,并设立实验小组长加以监督;其次是准备好充足的仪器药品,同时还要估计可能产生的问题,做好解决准备;学生在课前应进行充分的实验预习,以免在实验过程中手忙脚乱。预习内容一般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异常现象记录等。教师在分组实验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操作,对于学生的不规范操作,及时加以纠正,这样,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学生就能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形成规范的操作技能。分组实验后应及时进行实验小结,同学们互相交流心得体会,以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三、热情投入生活,寻找身边化学,达到学以致用,成为新世纪全面人才

我们身边处处蕴含着化学知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并能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身边实验的探索之中,从中体味化学的生活魅力,这样一来家庭小实验就应运而生,它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可以让学生很好地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

例如,铁钉生锈实验时间较长,我们可以将此实验作为家庭小实验,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同时鼓励学生完成将课本127页的“交流与讨论”实验内容,提醒学生可以用削铅笔的小刀代替菜刀,记录实验现象。等讲到《金属的防护和回收》时让学生在班级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通过上述两个实验的操作与展示,学生从实验过程中就可以理解“条件控制法”设计思路,也接受了“铁在潮湿的空气里容易生锈”的事实,而且通过菜刀实验的对比现象还为“如何防止钢铁锈蚀”做了铺垫。其他诸如自制硫酸铜晶体,自制酸碱指示剂、自制叶脉书签等都是很好的家庭小实验素材。

以上就是笔者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点滴认识,相信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通过教师的不断学习,不断研究,改进实验教学方法,一定可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