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从心开始

作者: 徐玉娟

摘 要:近年来,素质教育逐步深入,但行为习惯后进生数量却有所增加,这给学校正常的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带来了挑战。部分师生间的对立冲突日趋凸显,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教育的效果。本文拟从师生对立冲突产生的成因、化解策略以及具体操作步骤等,作一些理论与实践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师生冲突; 化解;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6-036-002

一、问题的提出

某寄宿制学校。星期天下午。学生返校。值周教师迎候在校门口,检查学生的仪容、仪表及学生卡佩戴情况。某一时刻,三四个男生背着挎包说说笑笑地走来。“×××同学,你哪个班的?学生不可以烫发,先把头发捋直了,再可进学校。”

“老师,这是理发店的人要给我弄的。”

“学校再三强调,我不管是谁要弄的,总之,你把头发弄好了再进校园。”“老师,我这是一次性的,我明天洗了头就好了。”

“那你现在就去洗,不要等到明天。”

“老师,就让我留一个晚上吧。我花了20元钱呢。”

“如果所有的学生都像你,那今天学校不成了一个发型展示会?”

“我不去。”双方僵持着。

师生间的分歧与裂痕,就这样突发,演变为一场不大不小的冲突……

事后,尽管通过沟通,双方消除了隔阂,达成了共识。类似这样的冲突事件一般都发生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和学校的点滴生活当中,教师如若处理不当,就会导致学生对学校正常教育管理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削弱学校的教育效果。因此,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防御和化解机制,及时、妥善地预防和处理师生间突发的矛盾、对立冲突,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实乃当务之急。

二、师生对立冲突的成因分析

1.环境方面的原因

1.1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教育作为一种松散的教育形式,其教育效果受家长文化水平、经济条件以及家庭成员对教育的认知水平的限制。笔者认为,孩子应该是在完整的家庭里生活、受教育,除了家庭一般性因素的变异对学生的影响之外,家庭结构的变异对孩子影响更大。笔者曾做过一项调查

调查发现: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由于尚未具备心理承受能力,随着孩子拥有幸福家庭梦想的破灭,很容易使他们对学习、乃至生活的一切失去兴趣;而生活在混合家庭(继父母家庭)中的孩子,由于父母的再婚,给他们带来了新的生活环境,新家庭的运行,需要有一段磨合过程。而留守学生,生活在非传统家庭(祖父母抚养孩子),隔代爱容易使孩子丧失自理、自立的能力。

1.2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功能的弱化。有一则国外有关学者研究的统计资料表明: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对学生影响的五因素的强弱排列顺序是:学校、家庭、社会、媒体和同学;而在此之后,该顺序则改变为:同学、媒体、社会、学校和家庭。这种说法虽然比较宏观和笼统,但却从另一个方面提醒我们,学校教育的方式与策略必须有所调整和改观了,否则,就会出现过时、落伍等现象,直接或间接影响德育的效果和质量。

而且社会上还存在另一个现象:社会过分提倡对未成年学生赏识、关爱、保护,而缺少必要合理的惩戒。这些都为师生冲突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2.学生个体的原因

2.1生理及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大部分的生理发展日趋成熟,男女生的第二性征已逐步显现。同时由于缺乏充分的社会实践和人生阅历,他们的心理发展介于成年人与儿童的发展区域,在一般情况下,他们更接近于儿童的认知心理特征。比如说:这些学生直率却不免卤莽;单纯却过于轻率;他们讲交情,重情感,却有时往往显得很偏执。心理成熟速度相对于生理发展的滞后,某种程度上,导致了生理需求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形成了自身难以调和的矛盾,表现为对周围的一切都看不顺眼、不配合,抵触情绪大。

2.2逆反情绪。人们都说,初中阶段是一个叛逆的阶段,学生独立、自由、平等、民主的意识不断增强,因此一旦自我的行为受到约束,他们的内心深处就会不由自主地滋生出对外界本能的抵触和反抗情绪。一旦这种情绪伴随着人的行为举止,并带有一定的情境性,就形成比较稳定的消极的心理倾向——逆反情绪。这种逆反情绪往往就表现为对学校的一切教育的冷漠、消极,甚至是公然对抗等等。由于情绪带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因此,它便会形成诱发师生冲突主要原因之一。

3.教师方面的原因

3.1言语偏激,行为过当,激化矛盾。如果教师的语言、行为过于简单粗暴,极易造成学生的反感和不满。当学生的不满得不到及时的疏通和释放时,就会形成对某个教师比较固定的印象,哪怕该教师采取的是合理化的建议或者善意的点拨,学生也会置之不理。师生之间的对立冲突,就很难避免了。诸如:在教育管理当中,教师的过于直白、没有迂回之地的语言以及采取的体罚或者变相体罚的行为,都会激化师生间的矛盾。

3.2缺乏爱心,缺乏沟通,冷漠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对象,是一切教育手段、方法、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了解学生应该成为教师施行教育行为的前提和条件。如果对学生冷漠,缺乏爱心,缺乏情感交流,不善于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甚至孤立、排斥学生,教师一味高高在上:那么,任何的教育手段和措施都是无的放矢,寸步难行。只有真正地放下身段融入学生,在生活上、学习上至诚地去帮助他们,才能与学生的相处达到双赢。

3.3课堂教学枯燥,吸引不了学生。一些学生由于知识欠缺太多,成绩基础较差,厌学情绪严重,以致听不懂,不想听,而又必须规规矩矩端端正正地坐在教室里,动一动、开一开小差,就要受到老师的批评甚至责骂。我们可以试想一下,一天坐七八节课,一学期要坐多少个那样乏味的45分钟啊!对于这一类学生,当他们课堂违纪时,如果教师直白地去指责他们,那无疑是撞到了火山。

总而言之,由于师生双方的观念不同、角色地位不同、教师运用奖惩的方式与学生对奖惩的期望不同等,导致师生双方的冲突在所难免。那么对于师生之间的冲突如何避免与化解呢?笔者以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三、避免、化解师生冲突的对策

师生冲突是教育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完全消除冲突是不可能的,一味地压制冲突只能为下一次更剧烈的冲突埋下隐患。因此,教师怎么来看待冲突,怎么来避免和化解冲突,发挥师生冲突的积极意义,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策略一:防患于未然。

笔者调查认为,师生冲突在教育中虽然不可能完全消除,但完全可以减少,而师生间产生冲突的主要诱因是学生的不良行为。那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要求教师在学生不良行为发生或扩大之前集中观察并且矫正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那么怎么做,才能做到“未卜先知”呢?

首先,要勤于了解学生。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要切实了解初中生的心理特性。在初中阶段,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好胜与逆反,老师们要把他们的那种好胜心引导到学习上来,把他们的逆反心压制在摇篮里,这需要老师跟他们多沟通。第二表现在他们的学习心理上。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呈现出学习动机更复杂、学习方法更灵活、学习兴趣更广泛、学习心理上开始出现矛盾与困惑等特点。如若教师在教学时还是一味地恐吓和压制,很容易会让他们产生厌烦、厌学的情绪,从而埋下师生冲突的隐患。其次,要着重关注初中生的个性特征。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了解了初中生的特性,但也要因人而异来执行,否则将会事倍功半。因为初中生个体间的差异性,个体内的变异性都有可能成为解决问题的障碍。再次,要深入了解初中生群体文化。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要想走近他们,你必须也得跟他们有共同的语言。初中生因为其身体和心理的特性,他们这个群体也会形成自己的一些特色文化。例如,他们喜欢追星,喜欢看一些无厘头的搞笑片,喜欢翻一些玄武类的书,喜欢做新鲜的事,喜欢私下谈论一些所谓情爱的问题。而这些文化往往与以教师为代表的成人文化相悖,以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两种文化的冲突。因此,作为教师,应当对初中生这个群体的文化有所了解,并尽量去理解与接受他们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之交流,引导他们摆脱不良因素的影响,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师生冲突发生之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最后,要增强师生法律意识。国家出台的教育法律法规在一定范围内提供了规范师生行为的依据。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师生的违法行为仍是屡有发生。特别是年轻的教师,易冲动,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依旧存在。在农村初级中学,这种无视法律、率性而为的现象更为突出。此时的学生,要么选择沉默,要么选择反抗。选择沉默的学生往往认为自己处于相对弱势的状态,面对教师的责罚,虽然心怀不满,但由于很多时候是自己有错在先,于是忍气吞声,但可能有时也会为下一次的冲突埋下隐患。而那些性情急躁的学生,则容易滋长抵触与叛逆心理,与教师产生对抗。因此,增强师生的法律意识有助于有效地预防师生间的冲突,记住——冲动是魔鬼。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36,37原版全文

策略二:沟通时注意方法与时机。

初中师生冲突的产生与恶化,冲突数量的增加,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师生间的沟通相对较少。一般而言,班主任与学生的沟通可能多一些,科任教师则相对较少。但是总体而言,初中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还是不足的。笔者的调查显示,69%的学生认为老师们与学生间的交流较少;更有72.5%的教师承认这一事实。因为平常缺少沟通,一旦发生冲突又不知从何处入手,这时,如果只是一味的指责,这对于有个性的中学生来说,无疑是“火上浇油”。因此,在平常缺少沟通的前提下,在处理冲突时运用的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而且时机也很重要。

方法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主动化解。

在处理时,放下你的教师身份,忘记他的学生身份,拿出你的诚心诚意来平等地对话,尽量放低你的音量,在诉说中表明你的用意,让他在静听中感受你对他的好意。只要懂道理的学生会慢慢平静下来的,那么一场干戈可能就变成玉帛了。

方法二:柔性为主,刚柔并济,被动化解。

学生之中也不乏讲不通 “一根筋”的人,如果道理讲不通,那就用学校的校纪校规来处理,违反哪一条给予什么样的处罚,让他自己掂量着选择。

方法三:适度运用冷处理

一旦冲突发生了,师生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沟通,但这时,如果学生的言行仍然比较偏激,情绪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教师可采取“即时停止法”,即:主动用委婉的语言(神情要严肃),暂时停止这次教育行为,并另约再谈。

方法四:巧用关系,借力化解。

一是借学校领导之力。这绝不是推卸责任,对于有些自己真正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求助于上级领导,不要瞒着,也不要自己粗暴的解决,那样只会两败俱伤;二是借家长之力。在学生家长中,也有一些在家庭中威信较高的,我们可以适时的利用一下。比如,发生矛盾了,可以请家长到学校来共同商讨解决,这样,做起来也会轻松许多;三是借在校学生之力。俗话说“有比较,才会有鉴别。”初中生处于一个心理好胜的阶段,也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年龄,在你不伤害他自尊心的前提下,适当地列举一些他身边同学的待人处事与学习事例,让他产生心灵的悸动,从而在不动声色中化解矛盾。

策略三:记住几句话并好好运用

1.通则不痛——沟通是化解冲突的关键

2.以德报怨——爱心是化解冲突的绿色通道

3.有容乃大——宽容是化解冲突的良药

4.一笑百了——幽默是化解冲突的减压阀

5.以退为进——适当放手是化解冲突的催化剂

总之,我们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也即是要做到使教育与学生的心理相匹配。这就要求我们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情况下,对症下药,采取多种方法,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控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实践证明,在青春期常见的逆反心理经过合理的调适、疏导,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健全人格,从而促进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方天培.中学班主任工作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1年7月第一版

[2]彭聃龄.情绪和情感,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8

[3]闵乐夫,齐欣.德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8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36,37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