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生思想品德现状及成因
作者: 包信群摘 要:由于信息的多元化,以及独生子女所受的溺爱,使教育他们怎样去做人、怎样去处事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若不改德育失衡之顽疾,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从何推行?中小学德育首位何以彰显?
关键词:思想品德; 现状; 成因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6-045-001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学生德育该向何种方向发展,该从什么角度来抓,我们某些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的眼睛里有的是分数、考试、奥赛、排名等,而我们的学生满怀着梦幻走向心驰神往的美丽校园时,他们的梦幻和美丽一个接一个的破灭和撕碎,只知道苦苦挣扎于泥潭之中。因而必须把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提到非说不可、非改不可的地步上来。
一、新时期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
如今,总的来看,我国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是好的。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有为数不少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状况不容乐观,概而言之,大概有以下几种倾向:
1.对我们党的方针和国家的政策了解非常少,且还很模糊
2.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拜金主义在一些青年学生中仍有市场
3.各种类型的不良品德行为在青少年学生中仍很有代表性
3.1过失型:如骂人、打架、恶作剧或偶尔说谎、损坏东西、逃课等,一般带有偶发性、情境性、盲目性特征,其行为后果可能对集体,对他人造成不良影响,有碍于良好品德的形成。
3.2品德不良型。如偷窃、欺骗、斗殴、浪荡、破坏公物等,一般带有经常性、倾向性、有意性等特点,在青少年中还可能有集团性。其行为后果往往对集体、对他人造成损害,妨碍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3.3攻击型:内部动因为受挫折后引起的不良情绪,主要是愤怒。外部情境为受挫折后与他人发生冲突。
3.4压抑型:如不参加学习、交往等活动,或活动消极应付,以及对自己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等。一般带有隐匿和持续的特点。其行为后果一般对集体或他人无明显危害,主要是妨害个性的健康发展。
以上存在问题,追根溯源,总的来说,是由于目前三个方面:即家庭、学校、社会在教育子女、学生、青少年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等各方面还存在种种弊端和误区造成的。
二、中学生思想品德状况形成的原因
1.学校因素:德智失衡 知行脱节
1.1多元信息冲击。学生在复杂的、多元的生活环境中不但价值观念在发生变化,而且趋向于多元化。由于学校教育的有限性和泛化性,社会中一些消极因素、丑恶现象的影响,学校教育给学生留下的是苍白无力的说教。这样,造成学校教育难以适应学生需求,也无法深入到学生个体中去,致使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脱节,难以有效实现思想品德教育,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下降。
1.2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教学倾向于“应试”上,对学校来说,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高分这个中心,重知识传授,轻行为的养成。对于学生来说,只要成绩好,认为什么都好,甚至一好遮百丑,从而使学生的道德自主发展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
1.3评价机制没有跟上。由于评价机制不合理的客观存在,导致了在竞争中教育行为的负面影响。首先,学校要生存,往往也少不了急功近利,自然表现出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教师只管教学,把一些思想品德教育术语机械地塞给学生。其次,更有甚者,有些教师的行为或多或少有违反思想品德教育思想,或者为了学生的考试成绩不择手段,或者歧视学困生、教育方法粗暴等。这些不良行为在学生中造成严重影响,影响了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
2.家庭因素:方法不当 环境不良
现代社会,家长们正面临着空前的、史无前例的、严峻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
2.1方法不当。独生子女的家庭,父母都是让着孩子的,这样反而使孩子养成了一种唯我独尊、什么都要是第一、不能吃亏的思想。独生子女长大后到学校或走上社会就很有可能“吃不开”。因为离开了家庭后,没有人会像父母一样让着他们。他们一旦遇到挫折时,就会感到这个世界变了,受不了,甚至厌学或讨厌社会。
很多独生子女缺乏责任感。这是由于家长从来没有让孩子对一件事负过责任,责任都让家长承担了。没有对事物负过责任的孩子,他的责任感又如何产生呢?
2.2环境不良。由于一些家庭的不幸,父母的离异,这样不健全的家庭给孩子的关心与爱护也是不健全的。有些再婚后的父母,对不是自己亲生的孩子不关心,更有甚者,动不动就打骂孩子,使原来就不健全的心灵就变得更加扭曲。一些父母由于自身素质的原因,行为不检点……这些对孩子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这样的家庭环境往往容易使孩子效仿大人,沾染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3.社会因素:审美错位 监管不力
社会文体历来负有传播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引导中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功能。而今,一些不法商家,为了牟取高额利润,置社会责任感于不顾,将大量的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的文化垃圾充斥市场。这对审美观尚未形成、判断力比较弱的中学生具有更大的腐蚀性和诱惑力,严重影响中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与此同时,一些青少年沉溺网络,浏览不良信息,热衷网络游戏,网上交友缺少自护意识,影响了正常学习和生活。更有甚者,在爆破、枪战等暴力恐怖游戏的强烈刺激中,逐渐模糊了道德认知,淡化了虚拟与现实的差异。这是如今校园暴力增多的一大诱因。
以上种种因素为新时期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已刻不容缓。“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认真研究新形势下中学生工作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适应新时期中学生成长的特点和规律,探索和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网络,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环境,为促进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