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音乐课堂的华丽转身

作者: 张滢

摘 要: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2001年7月,教育部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组织专家研究制订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搞)》,本次课改处处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鲜明时代气息,蕴含着丰富的素质教育观念,它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关键词:音乐教育;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6-072-001

一、课程性质和价值观的转变

过去的教学大纲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将内容分为唱歌、唱游、器乐、欣赏、识谱与视唱听音,并对这些部分根据不同的年级提出相应的要求,与培养专业人才的要求基本一致,只是在程度上稍有差异而已,把所有的关注点和重点都放在了学科体系的发展上,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发展。以小学音乐大纲对三至五年级学生在唱歌方面的要求为例,首先是学习缓吸缓呼,初步学习有气息支持的唱歌,其次是学习连音唱法、顿音唱法,最后是学习简易的轮唱、二部合唱,做到音高节奏准确,逐步做到声部的和谐、均衡。以上三条要求完全是专业性的,培养的应该是专业人才,我们每个人在上学的时候都会学习音乐,但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成为专业的音乐人才,去学习更深的音乐专业知识,大多数人从事的是与音乐无关的职业。我们的课堂常常见到的现象是,小学学习高音谱表下加一线就是do,到了中学还是下加一线是do,到了大学,这个过程还要重复。老师一味地翻来覆去地讲理论,学生也就越学越厌烦了。学生对传承式的音乐教学,尤其是机械的、呆板的训练方式已经产生了极大的厌烦情绪,教学大纲忽视了学生兴趣的培养,只是一味的传授专业知识,而新课标是以实现音乐教育价值为依据,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审美认知规律,将音乐价值定位在审美体验、创造性发展、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四个方面,演绎出的音乐是一种大众文化,是从精英向大众文化的回归。

二、教学内容到教学领域的转变

新课标要求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且有益于他们解决社会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它将音乐划分为四个领域,即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既整合也扩展了教学大纲的内容,把过去的唱歌、唱游、器乐和视唱听音整合为表现,融合性增强,整体难度降低,不再像过去那样对每一项都有过细的要求,欣赏整合为感受与鉴赏,重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首先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比如,以唱歌为主的课,不光是教师教一句,学生唱一句,学生还可以自主地选唱歌曲,并有当众表演的机会,有时甚至是以学生选唱为主。乐器演奏则强调学生体验、参与、探索的乐趣。听赏课曲目的选择则要为学生提供多听、反复听、对比听的可能。新教材中还出现一种新颖的教学活动形式——综合表演,小学低年级主要安排了“歌表演”、“随着音乐表演”、“音乐网页”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了歌舞、情景剧等活动形式。其次是强调创造探索精神。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开放式,给教师和学生很大的创造空间。在呈现方式上,教科书只提供了适合学生兴趣爱好的内容和活动领域,附以启发性、提示性文字及插图,给学生和教师留出足够的自由表达和灵活发挥的空间,教师要很好地把握,力求在创设新的教学环境和思维空间上有所突破。除了教材,教师还可以因时、因地制宜,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的特点挖掘同类教材,以充实教学容量,扩大学生视野。最后是体现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新课标注重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力求做到歌、舞、乐、戏、画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多种艺术的综合。比如,教材中《爱劳动》,选择了动画片《三个和尚》,学生在观看动画的同时欣赏了我们本民族特色的音乐,为学生片中的几个完整的主题,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三、教学要求到教学方式的转变

相比于旧教学大纲,新课标明显降低了要求,它注重的是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体验和音乐学习经验,不再要求学生对音乐知识死记硬背,它让学生明白音乐不是科学而是文化,是人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蹲下来,同孩子一起看世界!”它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了解有关音乐的背景、文化、体裁、风格,让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受益。从教学方式上看,以往音乐教学采用的单向灌输式,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音乐综合能力的提高,而现在教师要成为知识的转换器,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重贴近生活,善于发现日常生活中与音乐有联系的素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学,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室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同时,重视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生活的联系,以歌唱、演奏、游戏、律动、欣赏、表演、歌舞、情景表演、创作练习等形式,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兴趣。例如:刘德昌老师上《小鸡的故事》一课时,乐曲很简单,学生一唱就会。但学习的要点并没有理解。于是刘德昌一边绘声绘色地讲着小鸡的故事,一边惟妙惟肖地表演着鸡妈妈、小鸡、老鹰和各种动作:“鸡妈妈带着一群小鸡在草地上玩得很开心,一会儿排着整齐的队型,迈着整齐的步伐,一会儿围圆圈,跳起欢快的舞蹈。忽然飞来一只老鹰要提小鸡,鸡妈妈赶快把小鸡保护在翅膀下面,老鹰无奈地走了,鸡妈妈爱抚着受到惊吓的小鸡,小鸡紧紧依偎在鸡妈妈的身边。”在一个愉快和谐、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这堂课的重点——四种音乐情绪的转换(雄壮地——欢快地——紧张地——抒情地),就这样自然而然地伴着小鸡的故事被孩子们感受到了。感受得那样有趣,那样生动,那样精致。

“给学生一点权利,给老师多一点空间”。音乐教育不但要重视审美体验,情感体验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人格的培养,一个人的知识再丰富,他的道德、思想、人格也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加以扩展,对学生的人格进行熏陶。新课标下音乐课堂的华丽转身,使我们的音乐教学充满生机,它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是势在必行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