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智慧打造生命课堂
作者: 唐春燕摘 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的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调动起来,给每个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与成功机会,让他们在参与中发展,在探索中提高,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 学生发展;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6-071-001
一、激活“动情点”
课堂上感染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也是情。教者应引领学生在诵读中走进文本,在品味中体验情感。教者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就要善于点燃朗读的“火”,让朗读“火”起来,让童心“火”起来,使学生敢读想读乐读会读,把读书当作一种享受,其导入关键是在于激活学生的“动情点”,将学生置于“心求通而未为达,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使琅琅书声成为语文课堂最美的旋律。
[片段]:《天鹅的故事》的课堂教学贯穿始终的就是用心去“读”,分层次、多角度地阅读,读中有思有悟,使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层层加深,对情感的体会步步深入。
出示课文第五小节,自由读,划出令你感动的语句。
师:从这些词句中你读到了什么?
生1:我感觉到这是一只勇敢、顽强的老天鹅。
生2:这是一只不怕牺牲的老天鹅。
生3:这是一只聪明的老天鹅。
学生都能理解老天鹅的精神品质,但他们都只能停留在理解的层面上,却没有引发他们情感上的共鸣。
师: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可是,冰面并没有破,老天鹅放弃了吗?于是,第二次-----(指名读)
(评析: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积淀语感的重要前提,指导朗读是语文教师重要的教学艺术,也是语文课堂最亮丽的风景线。一开始读到的老天鹅学生只是理解它的付出,并没有被它打动,也没有感到敬畏。当教者和学生一起一遍又一遍地深入作品之中涵咏品味那“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时,学生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他们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思想内容融为一体,他们的眼前出现了那一只鲜血淋漓,但又不屈不挠的老天鹅,用血肉之躯在扑打着冰面。这联想,使学生又有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感悟,学生在“老天鹅腾空而起……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中读到的是老天鹅的无私奉献,舍己为鹅,不怕牺牲……这是以情育情、以情怡情、以声传情,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整个课堂流淌在情感的涓涓小溪中。
二、创设“活动点”
新课标要求课堂注重活动体验,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我们应该树立大语文观,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到熏陶感染,并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在与同学的合作学习中体验成功,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合作学习,讨论探究,实现了学生思维的多向交流,会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样的学习方式所获得的效果大大优越于师生的单向交流。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让他们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动手表演,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
[片段]:在苏教版语文第八册《公仪休拒收礼物》教学中,学完课文后,我让同学们自由结合,分工合作表演课本剧。有专门编剧本的、有专门制作道具的、有专门表演的……课堂上,他们忙得不亦乐乎,深切地体验到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成就感。最后,同学们的表演个个精彩纷呈。就说道具吧:子明、公仪休、管家的服装、帽子的设计,“两条鱼”的创作,都别具匠心。故事情节更是被他们演绎得生动细腻!公仪休吃鱼时的“心满意足”,拒收鲤鱼时的“不卑不亢”,管家送鱼时的“阿谀奉承”,子明的“不解”都被学生表演得活灵活现,观众更是看得津津有味。
(评析:活动是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促进主体发展的有效途径。游戏之于学生,是其生活本身;活动之于学生,是其学习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语文教育要真实有效地促进语文学习主体学生的发展,就必须设计、组织、引导、规范儿童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在教师创设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享有更充分的思维和行为自由,更广阔的活动空间,更自主灵活的时间,更丰富的师生情谊,更生动、直接、切实的感悟体验。在《公仪休拒收礼物》的演出中需要孩子们在制作道具、表演中大胆创新,同时学生懂得坚持自己的观点,又要尊重他人的意见,理解并做到了相互合作,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境界。)
三、抓好“讨论点”
在课堂教学中,讨论是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探索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学中如能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则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开展合作学习,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关键还在于讨论问题的恰当设置。
《徐悲鸿励志学画》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语言准确动人,人物栩栩如生。细细读来,我们会发现,在行文中,文章根据表达的需要,有意留下了一些艺术的空白,使之“句中无其辞,句外有其意”。针对作者在行文中的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我在教学这一故事时,围绕“励志”抓住课文空白处,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使他们入乎其内,徜徉其中,还原文章的空白,使空白处不再空白。这样不但加深其理解,丰富其语言,而且拨动其情感,丰富其感受。
[片段]:出示:“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师:在这一句话中,把徐悲鸿比作什么?为什么呢?
出示“徐悲鸿画的骏马”图片,完成填空:这是一匹( )的马。
生:这是一匹剽悍强壮的骏马。
生:这是一匹不知疲倦、勇往直前的骏马,你看它鬃毛飞扬,四蹄生风,跑了很长的路。
师:你观察真仔细,也带给大家很大的启发。
生:这是一匹勇敢顽强的骏马,从它高昂的脖子、飞扬的马尾可以看出。
师:徐悲鸿身上也有这一种“勇敢顽强”,不信,你来读一读:
出示: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师:徐悲鸿一生以画马著称,而马的精神风貌也是徐悲鸿的真实写照。
评析:初读这句话时,学生很难把徐悲鸿想象成一匹不知疲倦的奔马。出示徐悲鸿的骏马图, 在感知画面的同时完成填空:这是一匹( )的马。设计的这一填空不仅让学生在读马,更是在读徐悲鸿,读懂了他身上的那种奋发努力、勇往直前的“励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