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打造和谐精神家园
作者: 顾水林摘 要:1.仁爱、博学、务实、善思的教师文化;2.乐学、悦玩、体验、创造的学生文化;3.乐学、悦玩、体验、创造的学生文化;4.权利、责任、学习、成长的家长文化;5.开放、灵动、个性、超越的课程文化;6.简约、适宜、激励、生态的制度文化;7.授权、人本、沟通、服务的管理文化。
关键词:校园; 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6-086-002
文化的实质是什么,用学者余秋雨的话说就是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真正的学校文化应该是文化性的和整体性的,能够体现学校教育理想和教育哲学,能够上升为学校精神和价值观,能够融会贯通并弥散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为此,确立了学校的教育理想:让每个孩子走向成功;教育理念: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价值观:以人为本,科学创新;办学愿景:重思考的学校,能创新的教师,会学习的学生。
教育理想:让每个孩子走向成功。每个孩子成功的禀赋和资质是与生俱来的,每个孩子成功的意愿和能力是与时俱进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中,理解、赏识、宽容、激励,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全面激发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用爱心唤起每一个学生的灵感,用智慧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成功中感受生命的尊严,在成功中体会生命的自豪,在成功中享受生命的幸福。
教育理念: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办学要以为学生服务为前提,同时,为学生服务也是办学的目的。为学生服务达到的目标有三个,一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三是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学生的终生发展。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工作都要围绕这三个关键点来部署、设计、安排、检查、落实,竭力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掌握取得成功的方法,树立发展的远大目标。
价值追求:以人为本,科学创新。“以人为本”是学校教育理念的核心,包含两个方面,以生为本和以师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的兴趣,从“学会”走向“会学”,积极搭建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广阔平台,切实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教师专业水平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学校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提供良好的条件,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让教师真切感受教育的幸福。“科学创新”指学校应遵循科学发展之路,按教育的规律办事,同时,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善于学习吸收新的观点、新的理念,不断为学校注入新的活力。
办学愿景:重思考的学校,能创新的教师,会学习的学生。让我们的学校成为重思考的学校,从实际出发,实实在在地为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求务实,重实效,不搞花架子,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我们的老师能创新,具有以责任感为起点的自觉自律的师德规范,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有大胆的探索意识、勇于批判、大胆实践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创新,不断提高教学与研究水平,做一个行动研究者。让我们的学生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明确学习的目标,提高学习的能力,善思善问,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也是改变师生生活方式的过程,努力从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家长文化、课程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等方面着手,让“教育服务”理念融入学校工作的每个细胞。
一、仁爱、博学、务实、善思的教师文化
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只有尊重理解、宽容赏识学生,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教师是职业的读书人,必须不断地广泛地阅读,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才能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业务能力;教师必须认真钻研业务,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乐学且善学;教师更需要勤思、善思,在课堂教学中思考,在教育现象中思考,在阅读中也需要思考,把思考当成一种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智慧在实践中得以实现,形成新的理念,成为创新型的教师。
二、乐学、悦玩、体验、创造的学生文化
学校注重在德育活动中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养成良好习惯,学习做人之道;在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中,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知识储备,感受阅读带来的快乐;在学科活动中,开启学生的智慧,激发对学习的热爱;在实践活动中,开发学生的潜能,增强体质,培养创新精神。学校每年定期组织读书节、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使学生在精心创设的氛围和精心搭建的舞台上,体验成功,享受欢乐!
三、权利、责任、学习、成长的家长文化
家长学校是我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新时代少年儿童的特点,家长学校努力构建家长学校的新模式,健全家长学校的管理制度,增强家长的责任意识,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培养引导家长对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校教育的实效性。每学年按时开展家长学习讲座、开办家校沙龙活动、亲子游戏、家长开放日等活动,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四、开放、灵动、个性、超越的课程文化
学校重视教学方式的更新和变革,在教学中,探索“开放”的课堂,用开放的理念和心态,充分营造学生的思维空间,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应用、自主思维、自我创新的能力。
创设“灵动”的课堂,淡化师生的角色意识,让师生始终在一种平等、和谐、宽松的氛围中进行交流,让学生在自由个性的舒展中学习知识,体验情感。
构建充满“个性”的课堂,教师以渊博的知识,深厚的人文素养和较强的思辨能力形成独特的个人魅力,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敢于、善于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精彩。
尝试“超越”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打破传统,完成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追求“超越”课堂,摆脱时空的限制,将教与学延伸到学生生活中来,让学生在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向生活的时候,依然充满探索的欲望和学习的需求;成为“超越”教师,摆脱教师传统学术权威的形象,继而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中的平等参与者,成为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合作者,以及激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引领者。
五、简约、适宜、激励、生态的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学校管理的重点,要成为管理规范的学校,必须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一整套简约而科学的学校管理规章制度。如:教师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科研管理制度及后勤管理制度等。一方面规范教师、学生行为,保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学校工作的有效运行。另一方面,学校管理制度作为一种文化,能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的内驱力,营造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形成良好的学校教育生态环境。
六、授权、人本、沟通、服务的管理文化
正如教的最终目的是不教,管的最终目的是不管,从而实现教师高度的自主与自治。这就需要激发教师内在的动力和自觉性,使教师个人的目标与学校的目标达成一致,形成共同愿景,继而增强教师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在教师自主的发展空间里,实现教师自治。确立以尊重人、信任人、激励人、发展人、成全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人本思想,讲究沟通的技术和艺术,学会换位思考和多角度思考问题,想师生所想,急师生所急,难师生所难,让师生在这样的人文关怀下,获得被尊重、被重视的满足,实现从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的升华。
七、精致、和谐、人文、自然的环境文化
美丽的校园,精致中透着淡淡的文化气息。徜徉其间,你会发现,校园内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个角落都是风景、一草一木都是教育资源、一砖一瓦都体现引导和熏陶。宣传栏、宣传窗、自勉墙、七彩长廊,每一个区域都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平台。校园内的名人雕像、教学楼内的警示标语、开放式阅览角、教室内布置的名人名言和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处处充满着人文精神,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