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美术情境教学
作者: 王丽娟摘 要:幼儿美术教学中,各种设计方式相互结合,灵活运用,往往能给幼儿带来浓厚的兴趣,并更加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知识、技能、品德有机统一,平衡发展。
关键词:美术; 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6-098-001
幼儿美术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依据具体的形象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关键是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幼儿美术教育不是培养小画家,而是主要培养他们的悟性和兴趣。
因此,以上两者都是以情境为核心,符合了幼儿的心智发展规律,借助具体情境来培养儿童的兴趣和想象力。由此可见,情境设计是幼儿美术教学的首要环节,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可具体创设以下几种情境:
一、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模拟情境
多媒体技术是计算机综合处理图形图像、文字、音频和视频等多种信息及其存储与传输的技术。多媒体的应用使幼儿在教学过程中能欣赏到更多更美的物象,为其审美素质、思维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适时、适量、适度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对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帮助突破教学难度,大大提高了教学的灵活性,有利于教师发挥课堂应变能力,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幼儿对美术的感受和理解,从而激发了孩子创造的火花。
以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最大优势就是色彩鲜艳,形象生动。利用多媒体还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一特征,制作一个动画课件,通过清晰图像和声音的感受,为幼儿提供创设了形象、直观的和谐情境。在此基础上,教师适当地加以引导、点拨,幼儿便思路开阔,想象丰富了,创造力也随之调动了。
课件符合启发性原则,努力调动了幼儿学习兴趣,促使幼儿积极参与,激起了幼儿再操作的愿望。这样不仅提高了幼儿学习积极性也改善了教学的环境。
二、联系实际生活,展示真实情境
创作源自生活,幼儿美术并不强调画画得像不像,而是培养其观察力、想象力和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引导幼儿经常多看,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不仅要引导幼儿观察单个物体的颜色、形状,更要注意引导其观察物体各部分的大小比例及与其它物体之间的联系。
让孩子学习以敏锐的目光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是训练观察力的重要手段。选择的绘画内容,除了要贴近幼儿的真实生活外。还要注重让幼儿运用自己的感官,去观察、体验和感受,获得很丰富的直接经验。只有对观察对象有深刻的认识和产生愉悦的情感,绘画时才能更好地进行想象、创造。
如:在绘画《各种各样的汽车》活动中,我与幼儿共同收集了各种各样汽车的模型玩具、图片,并布置了汽车展,让幼儿看看、玩玩、说说。幼儿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对汽车发生了兴趣,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以愉快的心情积极参与到直接感受各种各样的汽车中来。由于每个幼儿对汽车都有一定的认识,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创作热情。
课堂教学时教师边让幼儿观察边提问:“马路上都有哪些汽车,它们长什么模样呢?”“它们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呢?”等等问题。然后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幼儿,除了生活中常见的汽车之外,还有很多与众不同的专用汽车,如:建筑工地上的挖掘机、铲车;人民警察专用的警车、吊车和清障车;还有一种能在水面上开的叫水陆两栖汽车……让幼儿不断探索,不断有新的发现,有美术创作的乐趣。发挥了幼儿在认知中的主体性,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联系幼儿实际,展示故事情境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在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着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邻近发展区。因此情境设计一定要联系学习实际,但要杜绝消极地适应儿童智力发展已有水平,而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找到合理的现实“支架”,帮助幼儿不断沿“支架”爬升。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借助幼儿爱听故事,老师可以利用故事的魅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感悟道理,轻松作画。幼儿从富有情趣的故事之中,有事可想,有理可明,为幼儿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
如:在画《神奇的手》活动中,我运用这个故事:“一天,有个小姑娘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的手忽然变成了许多小动物,有孔雀呀、蝴蝶,还有小飞鸟呀,好多好多的动物,他们由手变成山、树林……”通过故事启迪,创设想象情境,及时地、进一步打开孩子们的想象之窗,有力地启发和引导孩子们的创造思维,幼儿表现达到的欲望非常强。有的幼儿画出一座“手”房子,有的幼儿画出了“手”气球,有的画出“手”花瓶……
四、开展课堂活动,表演体会情境
教师应该设计带有趣味性的学习活动内容,如绘制趣味性插图、创作娱乐性漫画、卡通画、剪纸、布贴画等等。
如“吹泡泡”一课:教师可在课前组织一次“吹泡泡比赛”,或是在上课的时候,由老师带材料到班上,现场为幼儿演示吹泡泡的情境。总之,应尽量为幼儿提供直观、具体、形象的教具、学具,让幼儿对所学的内容有真实的感受,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具体的影像。幼儿通过教师提供的物质环境,对“吹泡泡”的情境已有了一定的印象,但仅限于那一基本画面,幼儿的思维没有活起来,画面也仅仅停留在那一刻。
此时,就需要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引导幼儿让画面在自己的头脑中活起来。“泡泡越来越大,慢慢地变得比小朋友的脸还大……”随着老师的谈话,幼儿的思维一步步前进,头脑中的画面也越来越鲜明。这样的描述,不但能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吹泡泡的印象,同时也对激发幼儿动手操作有很大的作用。
总之,在幼儿美术教学中,以上各种设计方式相互结合,灵活运用,往往能给幼儿带来浓厚的兴趣,并更加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知识、技能、品德有机统一,平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