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错”进行到底

作者: 陈宇

摘 要:教师只有不断积淀教育素养,才能够在课堂的寻常处,敏锐地发现教育的契机,进而酝酿出课堂的精彩。

关键词:妙用错误; 激励; 唤醒; 鼓舞

中图分类号:I2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6-099-001

读过一个故事:一著名企业家做报告,一位听众问他:“您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企业家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只是没有画圆满,留下一个缺口。他反问道:“这是什么?”台下没有人答对。他说:“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圆圈。我的秘诀就是不把事情做得很圆满,要留个缺口,让我的下属去填满它。”

平心而论,对于我们大多数老师来说,学生出现错误并不是一件讨人喜欢的事。尽管类似“错误是教学的资源”、“错误是最好的老师”的道理我们都懂,可真到了教学实践中,谁还不盼望着自己的学生一教就会?可是,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学生做错是不可避免的现实。

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当学生的回答出现错误时(有时学生的回答也不完全错),可能会打开更广阔的思维领域。学生的每个答案都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见解。我们老师应该从学生的想法中,解读学生的思维,理解学生的思想,让错误的答案也能在教师智慧的引领下,变得更有价值。

于是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看错题目多比较

学生在算式计算时,特别是口算时,看错题目是经常碰到的事情的,例如:

24-4=6,260-60÷20=200÷20=10,像这样的情况,并不只是“差生”的专利,成绩很优秀的学生也会常常犯这样的错误。这些错误被老师、家长认为是非认知的,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平时学生发生这类错误后也会不以为然,根本就没有防微杜渐的意识,老师和家长也总是唠叨一句“以后做题要细心,要看清题目”。好像对待学生“粗心”的良方除了提醒“细心”还要更“细心”。可是这样的错误还是接二连三的出现,很是头疼。

反思过后,我就在接下来的教育教学中,采取了些小措施,迎“错”而上,加强算式之间的对比,促使分化。将特别容易混淆的知识经常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可以使学生迅速发现知识之间的不同之处,促进学生对有关知识的正确认知,如,设计表内乘除法的口算时,出现这样的题组:

(1)3÷3= 3×3=

(2)8+4=8÷4=

(3)6×3= 6+3=

(4)54÷9=45÷9=

帮助学生有效地识别、区分相似的数字与符号。像这样的题型,每天利用课前几分钟,多种形式,坚持练习,经过理解和充分的技能训练后,可以整理和浓缩,以“组块”的形态储存在学生的头脑中。达到熟练的程度的数学知识可以形成数学直觉,这样学生思考问题,可以节省思维空间、节约心理能量,经常性的训练,学生的正确率明显提高了。

二、将错就错解“错题”

书上出现思考题:在计算除法时,把除数72写成27,结果得到商26还余18,你能写出正确的计算结果吗?学生刚看到这题时,无从下手。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你理解题目意思了吗?能不能根据题意列出等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学生开始深入思考。

学生:( )÷27=26……18,老师,那我们就“将错就错”呗,利用被除数=除数×商+余数,27×26+18=720,利用这个算式求出的被除数,也就是原来没有做错前的被除数,于是再用720÷72求出正确的结果。学生的一句“将错就错”,理解了题意大家就很能理解这种解题方法。

思考题2:在计算20+( )×5时,先算加法,后算乘法,得到的结果是500,你能帮着算出这题的正确的数吗?学生:老师,我们还可以“将错就错”呀,就先算加法,再算乘法,最后推导出( )里应该是80,再重新按照正确的计算顺序,20+80×5=20+400=420。数学教学的核心价值是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将错就错”,适度引申,开启学生的思考之门,引向深刻。

三、“云淡风轻”将错引

平时我们最应关注的应该是课堂上教学时学生出现的错误,老师的精心预设往往不一定有最理想的生成。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错误火花”,教师首先要思考,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在教学“倍数和因数”时,从一个乘法算式,学生认识了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接着放手让学生找36的所有因数。学生采用了各种方法找36的因数。学生纷纷交流找因数的方法,总结最优的方法,接下来讨论36的因数到底有哪些?

生1:36的因数有2、9、6、4。

师:“你真棒,一下子找了这么多。找全了吗?有好办法怎样可以不遗漏呢?”

生2:我们可以用除法一对一对找。“那再试试吧。”

生:1、36、2、18、3、12、4、9、6。“找全了,答案很完整。这样写感觉怎样?可以来个微调吗?”

生3:1、2、3、4、6、12、18、36。

师:“这样写不仅仅是美观的问题,更带给我们一种寻找的有序。”

师总结: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思考的有序,答案的完整。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教师只有不断积淀教育素养,才能够在课堂的寻常处,敏锐地发现教育的契机,进而酝酿出课堂的精彩。学生“看”错之时,正是考量我们的眼光、底蕴与智慧之机。让我们和学生一起将“错”进行到底,面“错”而笑!

让我们老师多留些缺口,才能促进更多的完美。给学生多留一些缺口,孩子就会多一些自主发展的空间,也多一些成长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让我们妙用错误,拥有峰回路转的智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