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的中职体育课程改革
作者: 黄璐摘 要:中职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显得格外重要。本文对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方面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研究实践,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改革措施,希望能够加快我国中职体育课程改革,推动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关键词:中职体育; 课程改革;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7-124-002
教育部针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偏弱的情况,明确提出到2010年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数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根据这个情况可以看出,中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为我国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责任,因此其战略地位是不容忽视和不可替代的,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非常重要。
近年来,普通高中一直在倡导素质教育,并取得了一些成效。然而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方法一直没有摆脱传统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模式,应试教育还占相当大的比重。过度强调知识的传授与掌握,以能考出好成绩为最终目标,没有真正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偏离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也未能真正形成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方法。中职学生的体质和整体素质也在不断下滑,不能不说与我们的体育教学有关,尤其是与体育课程关系密切,因此必须加以改革。而新时期“体质与健康”新概念的引入,为中职学校的体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二、我国中职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方面
长久以来,中职体育的教材内容过分强调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教学,片面地强调增强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质。因此使得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千篇一律,非但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不能体现不同专业的特点,也忽视了对学生自我锻炼方法技能和习惯的培养,造成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断层。体育教育是必修课,学生们都必须参加,而千篇一律的教学内容使教学过程倍加艰难,学生们的缺课、逃课、迟到现象屡有发生,即便是上课,积极性也很低,因此教学效果比较差。
2.课程目标方面
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将来学生的工作性质决定了职教与普教不同的教学目标,职业教育是以培养中等职业技术人才为目标,反映在体育教学的课程目标上必定与普通中学差别很大,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中职的体育课程目标与普通中学差别不大,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在墨守成规,走普教的老路,妨碍了中职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
3.课程评价方面
中职学校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许多都比较古老,已经不再适合现阶段的体育教学目标,也不能与素质教育的实施相配合。许多评价细则已经不适合现阶段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同时也不能够体现出区别对待,忽视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挫伤了一部分同学的积极性。而现在普教流行的阶段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等在中职学校也实行的很少。落后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手段正制约着中职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4.课程资源方面
课程资源内涵比较丰富,包括内容资源,设施资源、人力资源及课外校外资源等等。内容资源由于历史的积累,相对比较多,但同时又存在许多的问题,比如难度比较高,方式比较陈旧等;设施资源方面,许多学校多年来并没有多少变化,体育场地、运动器材等改变不大,器材老化现象比较严重,有些较少使用甚至已经锈迹斑斑;人力资源方面,多数还是局限于体育教师和学生,没有将更多的人纳入体育课程资源中来,使得中职体育教育显得比较单薄,被重视的程度也不够;校外和课外体育资源开发的还不够,在校园中很难发现体育文化的踪迹,在校外也难以看到学生们锻炼的身影。这些都妨碍了体育教学的深入开展。
三、对中职体育课程改革的建议及措施
1.以终身体育为目标,完善教学内容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的选择给予了很大的自主权,使得完善教学内容更有依据。针对体育课程内容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首先必须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对传统教材进行整合,有条件的话还可编写校本教材,从而建立自身完善的教材体系。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坚持以下的标准:(1)社会化普及程度较高,学生喜闻乐见;(2)要有很强的趣味性;(3)对场地、器材等基础体育设施要求较低;(4)娱乐项目能兼顾身心发展;(5)对身体素质有较强的锻炼作用。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根据专业特点确定各专业的教学内容。比如,计算机、缝纫、财会电算化等专业要多安排排球、乒乓球、篮球等运动项目;车工、钳工专业需上肢力量,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举重、投掷、器械体操等练习;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在高空环境下工作,因此体育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攀登、爬越等训练;模特、礼仪等专业应多安排形体课、健身操、艺术体操、跳绳、毽球等运动项目。这样不但能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还能培养出学生自己喜爱的项目,逐步形成运动兴趣与习惯,让学生能够将这种兴趣和习惯保持终生并从中获得健康与快乐,从而达到终身体育的教学目的。此外,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要加强能够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运动项目,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对学生今后职业有保健性的运动项目,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到体育的用处,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
2.以素质教育为契机,推进身心全面发展的体育课程目标
体育课程目标在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必须加以重视,要在广泛的调查研究基础上,结合先进的教学思想,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契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培养中职学生健康的身心体质为根本目的,推进新的教学目标。逐步建立起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思想品质、培养他们终身体育思想的教学目标,打破传统的唯技术掌握为主的目标体系,坚持贯彻素质培养和能力的培养。并且还要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注重体育文化知识、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使体育课程目标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就业。
3.本着“以生为本”精神,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习,最后需要经过对体育课程的评价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从中不断能够看出学生的体育水平,有助于教师下阶段的教学,还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必须深刻重视评价的方法以及评价的过程及结果。首先要改变的就是统一标准评价学生的方式,要区别地对待不同的学生。注重学生个体身体素质的差异,对许多项目的成绩不再实行一刀切,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将学生体育成绩的提高幅度、学习态度、认真程度、团队精神及最后的考核成绩进行综合评分,这样学生在获得了自信的同时,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师生关系在评价中也变得更为和谐,能够大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另外,据调查,绝大部分的学生希望按照自己的学习计划来进行学业评价,因此,可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在体育课程设置采用学分制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他们自己喜欢的,有兴趣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将这种锻炼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来,就能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文精神。
4.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发体育课程资源
体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是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积极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是顺利实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探索开发越来越多的体育课程资源。通过改造现有体育项目,引用新兴体育项目、开发地区性传统体育项目等办法来开发体育课程的内容资源;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购买更多的体育器材,合理有效利用现有体育设施,制作简易的体育器材,以此来促进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调动起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请校医开展体育健康心理辅导讲座,讲授体育事故应急处理办法。请一些有体育特长的教师展现他们的一技之长,兼任部分体育课、体育活动课等,从而促进体育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性地利用好课间体育活动。还可以尝试创建体育健康乐园,开设一些体育俱乐部,开展体育文化宣传周,组织春游、环湖跑等课外活动,充分挖掘课外及校外体育资源,拓宽课外活动的时间。
参考文献:
[1]万金杰.中职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建议,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第23期
[2]许冠忠等.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程改革策略,体育与科学,2005年第26期
[3]张承均.中等职业教育下的体育课程改革探析,职业教育,2008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