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情境教学 打造生命课堂
作者: 袁静摘 要: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自主的探究性学习,打造生命课堂。
关键词:高中语文; 情境教学; 生命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006-3315(2011)8-055-002
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想要学生积极、自主地进行探究性学习,让课堂充满生命力,就需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让学生用热情深入课堂,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情境教学就是一种很好地调动课堂气氛的手段。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具体谈谈情境教学在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作用及创设情景的主要方法。
怎样才能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本人试从语文教学中的课堂导入、课文讲解这两个方面来谈谈自己对情境教学的认识。
一、设计巧妙导入,奠定课堂基调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一课伊始,教师如果能通过巧妙的导入设计,调动学生,创造出学习、思考、探究等各种于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情境,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了坚实的基调。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会有这样的体会,当一节课的开始学生们就积极发言,那被调动不仅是学生,甚至还包括我们自己。当学生和教师双方的能动性都被调动起来的时候,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就已经牢牢地攥在我们手里了。下面从几个案例入手,谈谈在导入时,情境教学的使用。
第一,巧妙提问,创设探索气氛。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是苏教版《必修二》中的一篇文章。这篇散文写于1974年,那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后期,海峡两岸的同胞不仅不能来往走动,而且连书信都不可通邮。余光中将自己想念祖国的沉沉的忧伤借雨来传达出来。学生初读这篇文章往往只能停留于精彩语句的欣赏,却很难真正理解余先生那种深刻的感情,更难琢磨这雨和乡情之间的关系。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能够有效思维,在上课伊始,我就采用设置问题情境导入新课。问题情境一共设置了四个问题,并且环环相扣。为什么作者用“听”这个动词,不用“看”“摸”等动词呢?为什么用“听听”,而不用“听”呢?为什么用“那”,不用“这”?为什么用“冷“这个字来修饰雨呢?学习源自于疑问,课堂忌讳的是沉默、填鸭。结合课文,在导入中提出疑问,激发悬念,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心存疑问,在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学习,课堂想没有生命力也难了。
第二,诗词铺垫,营造文学意境。中国传统的诗词讲究意境,意境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情境。运用与课文相关的诗词作铺垫,可以创设一种优美的情境,最快地激发学生的心理感受。比如高中选修课本《唐诗宋词选读》第三专题“豪放飘逸的李白诗”,其中有一个教学目标就是初步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诗美特点并对其内涵有所了解。所以,在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并且能够反映李白浪漫情怀的,具有丰富想象力的诗文。上课时,可以请同学充满感情地朗读这些诗文,在老师的点拨下,通过诗句意境的引导,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特点。在初步感知的情况下,再联系课本所选的诗文进行讲解,学习过程就变得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了。
第三,走进生活,激发生活情趣。学生都喜欢和自己生活有关的文章。创设生活情境导入课文,能够消除学生对课文的畏惧情绪,使他们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学习。比如在《南州六月荔枝丹》这一课中,可以请学生们在课前找一样自己喜欢的或者熟悉的水果,并且搜集相关资料,运用适当的说明方法,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说明文,其中有个注意事项,那就是不能说出该水果的名字。然后在课文讲解之前,请同学交流,一起猜猜该位同学写的是什么水果。这样一来,学生不再觉得语文课和生活之间存在着遥远距离。语文,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而学习语文,也变得轻松、有趣、实用。在讨论的基础上,再学习作家的这篇说明文,学习他的写作方法,从而进一步修改自己的文章,那么,学生就真正学以致用了。
二、课文情境创设,深刻理解文意
课文是语文教师教学上的重点,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深刻理解课文内容,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仅仅靠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一本课本,是很难实现的。这时,采用不同的情境创设,既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情感,又可以拓展学生思路,轻松巧妙地让学生掌握相关语文知识。
第一,借助媒体意境,感受作者情感。高中课本里的不少文章都是蕴涵着深情厚意的,但作为教师,我们却经常会苦于在课堂中没有可以使课堂增色的材料,就好比喝茶时少了古琴声与窗外细竹,品酒时少了红袖添香与清客雅士。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在处理教材时,可以适当的借助媒体,在传授课文内容的同时,用视听冲击学生的感官,直接进入文学的意境。通过各种感官的联合使用,学生自然走进课本塑造的抽象意境中,挖掘作者诠释的文章内涵。比如,讲解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可以用姜白石的《暗香》作为背景音乐,讲解《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则可用苍凉激越的鼓乐作为背景音乐,如泣如诉,比较哀婉。用听觉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力,通过旋律的缓急,传递作者情感。再比如,讲解王实甫的《长亭送别》时,就可以播放黄梅戏选段。一方面,传统戏剧可以引领学生走入古典文学的殿堂,另一方面,视频中的人物形象和优美的黄梅戏旋律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崔莺莺和张生别离时的伤感,体会古人在特有的时代背景之下的爱情。
第二,发挥语言功能,构建语言意境。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缺少学生活动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如何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关键在于教师设计的活动。情境教学活动就是比较容易实施且效果不错的一项活动。在处理《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感知戏剧这种文体,感受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那份热烈直白的西方爱情,那就可以让学生接触舞台,让戏剧作品“立起来”、“动起来”,获得“舞台感”。我们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通过学生的语音、语调、表情,反映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把握。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很自然地了解西方爱情与东方爱情的区别,那么,体会两人直白热烈的情感这一教学目标也就在学生的语言意境中水到渠成了。处理《雷雨》这课时,同样可以使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创设意境,但可以略有变化。《雷雨》中塑造的周家是江南的大户人家。因此,《雷雨》中人物的语言,也比较具有江南特点。那么,在分角色朗读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使用方言进行朗读,这样,就更容易走进曹禺的话剧,更好的体会话剧中人物的矛盾冲突。
第三,结合肢体意境,深刻理解文意。文言文的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为现代文的阅读服务的。只有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功底的人,在现代文的阅读中才会感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只有对文言文的阅读在感情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才会真正体会到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博大精深,才会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但结合这几年的教学体会,喜欢文言文学习的同学并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是文言文字词学习的枯燥无味。那么,怎么能够使沉闷的古文课堂活跃起来呢,这个例子或许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处理《刺客列传》中荆轲刺秦王这一片段的时候,我们把古文改编成课本剧,请同学自导自演,把荆轲刺秦王的过程生动形象地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在表演的过程中,同学不仅可以读懂文章大意,并且把一些重要的动作实词,通过自己的表演,牢记在心。譬如“遗”、“奉”、“顾”、“谢”、“奏”、“走”、“提”等等。只有同学准确理解了这些字词的含义,才可能表演得到位真实。通过这样的意境的创设,古文课堂也将变得生机勃勃,同学也将会越来越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正的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地求学。
综上所述,情景教学对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能够巧妙地在课堂上运用情景教学,那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将不再是是一件难事。良好的课堂情景能够很好地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学生自然就会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高中语文课堂也将充满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