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理论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作者: 于军

摘 要: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在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直接的指导意义。本文结合陶行知教育思想,谈两个方面的粗浅认识:1.观念更新:对基础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进行重新定位;2.实践创新:对基础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进行过程优化。

关键词:陶行知理论; 课程改革;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8-060-001

当前,我国建国以来步伐最快、规模最大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蓬勃开展。这次改革,将对教师的教育观念、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校的教育管理,乃至我们国家基础教育的总体思路,产生前所未有的震动。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小而言之,将对全体学生的成长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大而言之,将决定我们国家能否在新的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作为一个来自基层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通过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并结合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新学习,本人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这里不揣浅陋,拿出来和大家交流。

一、观念更新:对基础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进行重新定位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和学生之间是教与被教的关系。在这样的理念支配下,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课堂教学也被定义为“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于是出现所谓的 “满堂灌”、“填鸭式”等等形式的教学方法,也就不足为奇了。其实,陶行知老先生早就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明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他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道人用手一指,点石为金,一位徒弟在旁呆看,道人说:“你把金子搬去可以致富”。徒弟摇摇头。道人问他为何不要金子,徒弟说:“我看中你那个指头。”这个故事固然可以有多种理解,但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很显然,它是要求教师的教学,应从纯知识的传授,转到对学生“注重方法的教给”的正道上来,在课堂教学观念上要注重改革创新,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要来一个大的反思,有时甚至是叛逆。对此,新的课程标准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阐述: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把课堂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在这种全新的观念支配下,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只能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学生也不再是课堂的奴隶,而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巨大发展潜能、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教给学生方法、挖掘学生潜能、引发学生思考、提升学生人品、陶冶学生情操、师生互学互动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评价课改课的时候,首先必须研究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突出。我们要把评价的关注点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等诸多方面。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促使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

二、实践创新:对基础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进行过程优化

与一般的课题研究不同,本次课改,是基于以前教学改革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的基础之上,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自上而下所进行的一次更高、更深、更全面的改革。它的显著特点是以正确的理论为先导,促使教者和学者在观念、态度、方法、目标等诸多层面,进行深刻反思和彻底革新的大变革。落实到具体的老师或学生,课改其实是一个观念先行、在专家理论或别人经验指导下的课改。因此评价课改课的时候,我们尤其应当注意广大教师主动接受新的理念、自觉实践教学过程改革和优化的程度。这主要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重要转变上:

第一,在课堂目标上,要从过去的重教学目标转向重学习目标。这是由新的课程标准下,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所决定的。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我们如果承认教育是活的,我们教育儿童,就要根据儿童的力量为转移……我们教育儿童,就要按他们需要力量若何,不能拉得一样。”(《活的教育》卷一)由于学生已成了课堂的主宰,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因此当然要根据不同班底的学生以及不同水平的个体,制定出切合学生实际的目标。这种目标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应该具有动态发展的特点,即教师应根据学生在课堂的表现,随时调整既定的目标。

与此相联系,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从过去对教学方法的过分关注,转向对学生学习方法的高度重视。叶老也曾经说过:“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么学就怎么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这方面,尤其要倡导学生主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做法。

第二、从重知识传授转向重情感的熏陶、习惯的养成、方法的习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认真反思了学习与思考、学会与会学、知识与智力、继承与创新等许多重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课堂更应该“关注人”的全新理念。关注人就应当注意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仅是灌输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学生潜能得到充分挖掘、知识得到最大拓展、个性得到自由张扬、人格得到不断完善的舞台。总之,课改后的课堂,应该为学生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与此相联系,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特别注重对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引导,让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缜密科学的思维方法,尝到与人合作学习的乐趣、体验到获取成功的喜悦。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我们迫切需要以陶行知创新教育思想为指导,在实践中探寻,在探寻中改变,在改变中适应,实现基础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