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
作者: 王永改摘 要: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从宏观、情境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有意识地实施情感教育,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从而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
关键词:新课程; 数学教学; 情感教育;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8-075-001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无疑给我们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情感与态度既是一堂课的终结目标,又是未来学习的基础。它是实现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形成实效性过程和科学性方法的动力型目标。它又必须通过科学的方法与过程以及必须的知识与技能逐渐形成。积极的情感与态度能在探索知识、培养技能的过程和方法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反之,有了好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又反作用于情感和态度,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笔者有几点体会。
一、增强情感教育的意识
在高中学生数学学习中实施情感教育,是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尝试,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热情与更大的努力,课程改革能否成功,关键是教师,最终看教学。对教师而言,核心就是观念的更新。观念通常理解为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一些事物和现象的看法和认识。它具有内在性、主观性、私人性、自然性、非批判性和非自主性。正是由于观念的这些属性决定着观念一经形成,就会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在较长时间内起到指导作用。数学教师是实施数学教学课程改革方案的核心力量,他们在长期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课程观、数学观、评价观,这些观念在他们实际工作中都发挥着作用。平时,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讲清讲透知识点上,学习练习、考试上,只求学生能牢固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及运用,以便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而不太关心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因素。针对这种现象,《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要提倡学生自己的数学活动,主张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增加数学问题的趣味性,把数学呈现为学生容易接受的“教育形态”。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事物、探求知识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感情和意志上探索事物的底蕴,它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工作效率和智力的发挥。有的学生怕学数学,原因之一是他们不了解数学的真谛,缺乏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毅力。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介绍数学的历史。讲解数学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在现实生活的巨大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学好数学既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又是现实生活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要根据具体情况讲述古今中外数学家刻苦钻研的感人故事及他们作出的重大贡献,介绍我国中学生在国际数学竞赛中取得的辉煌成就,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美好欲望;要用教师自己勤奋进取、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用班级中学习刻苦、成绩优异的学生作为榜样,让其他学生学习,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决心,增强学好数学的毅力。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学生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他们渴求真情,有强烈的表现欲和成功欲。我们要善于将学生好学上进的热情、欲望转化成为他们持久的情感、永恒的兴趣和执着的追求;要善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把握学生的动情点,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特别注意数学学习比较差的学生,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点燃他们学好数学的火炬;要减少一点“威严”,增加一份“亲切”,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事实上,一个亲切的表情、一句热情的话语、一件生动的事例,都会给学生一种愉悦学习的体验。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为此,教师必须树立威信,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人范”。要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教师必须尊重、爱护、体贴学生,能够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正直、诚实守信,拥有一颗乐于奉献的心。由于受到学生的尊敬、爱戴与钦佩,学生将确信其教导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对于所传授的知识认真领会;对于其谆谆教导言听计从,师生的感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产生共鸣。此时,教师的赞扬会引起学生的内心愉快和深深的满足。教师的忠告和批评会激起学生改正错误的决心和信心,使他们真正感觉到老师不是有意刁难,而是一种善意的批评和忠告。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基础上,课程教学要充分发挥“情感场”的作用。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试想: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能鼓舞人心呢?没有兴奋的情绪怎能激励人呢?没有清醒理智的人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呢?陶醉观众首先得陶醉自己,学生的思维一旦和你协调,那么你讲上一句,他就知下一句。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同样,教师也会有顺心的时候和不顺心的时候,此时,教师必须将自己的烦恼留在教室门外,有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四、创设充满数学情的学习情境
情感具有弥漫性,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来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创设有探索性和竞争性的富有情趣的数学情境。比如在教“物体的体积”时,教师首先讲了“乌鸦喝水的故事”,然后问学生“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答:“因为石子占了地方,把水挤上来了。”教师可接着说:石头占有的地方叫‘空间’,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称作‘物体的体积’。”
总之,数学教学中不仅有情感,还要有生命。虽然我们都知晓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主题是培养人,但是,我们传统的教育往往以知识和技能为本位,忽视教育中的人。因此,我们应该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让教育回归到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上来,将培养学生的情感作为21世纪基础教育的生命底线去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