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让课堂充满灵动与智慧
作者: 施晓芬摘 要:语文课姓“语”,课堂中应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于是,“琅琅书声”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唱起了主角。
关键词:朗读;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8-096-0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下面就小学中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谈谈自己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链接生活,激发朗读兴趣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在多彩的生活中他们同样饱尝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有着各自独特的认知。作为教师,如果能在引导上多下工夫,引导学生多观察、体验和积累生活经验,在朗读中多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生才能在阅读中见文生义,见义生情,才可以借助生活经历中类似的感情经验去触摸语言文字,品出其中的蕴味,读出真情实感来。
如教学《掌声》一文,指导“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地流下了眼泪。”这句话时,我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在学习生活中,当自己曾经得到别人献给自己掌声时,有什么感受?学生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当别人献给我掌声时,我无比的激动!”“那是一种自豪,我从没感受到过的!”“那是一种感动,我感受到了同学对我的关心,对我的欣赏!”……在学生的话语中,我知道他们已有了真切的感受,此时,再引导学生们带着这份独特的感受去读文,那股子感动是溢于言表的,学生朗读也够味了!又如教学《雨后》一文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小时候雷雨过后自己玩水的欢快场面,之后再去读“兄妹踩水”场面,那时的“趣”是教师再多的导语也换不来的。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如果利用身边的有利元素,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对于提高朗读的能力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个性朗读,培养朗读能力
一直以来,“有感情地朗读”都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注意了声音的抑扬顿挫,注意了声情并茂,是否就是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直是我所困惑的。窦桂梅老师“读出韵味”的说法给了“有感情朗读”一个很好的注解: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自然读出的味儿也就不同。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出自己的韵味,这才是真正的“有感情地朗读”了。
如我在教学《诚实与信任》一课,指导学生“噢!是你,很对不起,我不小心把你汽车的反光镜碰坏了。”一句时,请学生联系前文说说从“噢!是你”中读出了什么?一语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碰撞出了火花,“我读出了作者的一份期待。因为当时把写明联系方式的字条压在雨刷下那就是希望车主与自己的联系,已经三天过去了,文中的‘我’每天都在等小红车主与他联系,现在电话终于来了,所以他十分期待这个电话。”“我读出了作者对小红车主人的一份歉意。由于我的不慎,我碰坏了小红车的反光镜,我感到十分抱歉”……此时的学生,已深入触摸了语言文字,与文本产生了共鸣,我顺势引导学生,让他们带着这份感受读读这句话,学生自然就读出了句中的韵味。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种对文本的解读。所以,语文课堂上应多用个性化的朗读。根据课文的不同,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感悟,再让学生将体会“送进去”读一读,让学生把自己的个性体验与文本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样,便读出了思考,读出了文章的内涵,也就读出了自己的韵味了!
三、感情渲染,有效训练朗读
有感情朗读是个体阅读活动中的一种情感体验,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如在教学《孙中山破陋习》一课,如能注意感情渲染,指导朗读的方法,学生一定会学有所获。教学时,考虑到学生距离“缠足”那一年代较远,根本不了解这种陋习会给人们带来怎样的痛苦,于是,教学时,我一边出示缠足前和缠足后的对比照片,一边让学生想象那细皮嫩肉被撕裂,骨关节咯咯作响的场面,再请学生来读读这段话,学生对姐姐的可怜由心而生,此时,可再让学生想象姐姐的表情,想象妈妈给姐姐缠足时姐姐会发出的声音,妈妈会说的话,那份痛苦在一次次朗读“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的过程中积聚,学生由不熟悉到可怜,到难过,再到气愤,这种陋习给姐姐带来的伤害也在这一次次的朗读中清晰地展现出来。教学时,适度的渲染情感,让学生用心去感悟,用心去品味,那么他们的朗读就不会那么苍白,那么无力,那么牵强,更多的则是一份感动。
四、巧用评价,提高朗读水平
教师充满教育机智的,贴切、精炼的评价语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巧用评价,可以把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推向高潮,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读有动力、读有方向、读有方法。又如在教学《云房子》时,一开始,学生对“高”“宽”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所以上课时,我画的云房子是矮的,窄的。并适时引导学生:“看来,云房子还不够高不够宽。看看谁造的云房子能再高点,再宽些!”在相应地评价下,学生豁然开朗,接下来的朗读一个比一个精彩,而黑板上的两座云房子也随之越来越高,越来越宽了!所以,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应审时度势,结合语境对学生的朗读作出及时的反馈,这样既不打击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明确朗读的方向,升华朗读的情感。而这样的朗读,又岂能不扎实!
朗读是语文细酌如“味”之佳法,朗读,让我们的课堂时时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处处涌动着灵动与智慧。因此,能引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