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听\说\读\写”训练 提高小学生数学素质
作者: 赵木根摘 要:数学教学也应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以实现学科学习方法的迁移,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 “听、说、读、写”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8-097-002
众所周知,培养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较多的教师在数学活动中重视学生的观察和交流活动,而忽视学生的听、读、写训练。笔者通过几年的数学观察与反思发现:数学活动中,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与思维发展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愚以为,数学教学也应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以实现学科学习方法的迁移,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一、重视“听”的训练,培养学生观察力
广义的观察力不光是指看的能力,还应包括听、嗅、味、触等各种感官感知的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只注重训练用眼看是不够的,还应培养学生用耳听的品质与能力。数学课上,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教师与同学的问题与观点,课外,要培养学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信息,然后,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生前十分关注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力求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老百姓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优选法”的诞生就是其中的一例。显然,“听”是“思”的前提,“听”又是“说”的基础,听的品质、听的能力对学生的数学发展,乃至终生发展至关重要。
1.开展听算训练,提高短时记忆力
大凡数学课课始,教师都安排学生口算练习,以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几乎没有教师让学生听算。殊不知,“听算”不仅具有“口算”中的“算”的功能,更有口算中没有的“听”(记)的功能,听能培养学生短时记忆的能力,也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效举措。现实生活中,人们去集市买菜付钱、进行贸易洽谈、野外测量等,人们都需要听算来完成。可见,听算是人们必备的生活能力。教师若能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听算题,经常性地进行训练,不仅对学生的智力发展有益,而且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有益。
2.培养学生倾听习惯,提高学生思维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的思维不发达,语言也不发达。学生不善于倾听,思维也不会发展。例如,教师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意义后,出示一组分数比较大小的题目,1/2○1/3,1/5○1/2,4/5○2/5,7/9○8/9。先让学生比较,然后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思维敏捷的学生就会说:“同分子的分数相比较,分母大的反而小,分母小的反而大。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比较大……这时,若让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复述就困难重重,不是表达不完整,就是表达不明白,多字漏字现象普遍,甚至三遍、四遍以后还复述不上来。究其原因,他们没有认真倾听,或者倾听过程中没有去思考。同样,一项操作实践活动后的交流,优秀学生能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低一层次的学生连复述也困难,这多半是倾听出了问题,学生没有认真倾听,就没有思维,更说不上心灵之间的碰撞。所以,数学课上,光要学生注意听讲,效果甚微。要学生倾听,随后让学生复述、交流,形成习惯,这才让学生知道倾听的重要性,从而在倾听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复述、交流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二、重视“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力
数学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目标中,较多的是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算法,而“理解”也好,“掌握”也罢。一方面是看学生的应用能力,学生能准确、灵活应用了,属于理解了、掌握了。另一方面,看学生对概念的表述,对算理、算法的表述,对事物特征的表象。学生表述准确、清楚了,属于理解了、掌握了。所以,数学课上,教师一要注重学生对概念的表述,如什么叫“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二要注重算法算理的表述。如:三年级数学(下)“两位数乘整十数”,“23×30”的口算方法,学生会说,先用整十数十位上的“3”乘以“23”,再在积(69)的末尾添一个“0”,学生能用语言表达清楚,思维肯定清晰。三要注重操作实验后的交流,如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通过让学生看、数、量、比、摸等活动后,让学生交流,形成共识: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面完全相同;有12条棱,相对棱长都相等;有8个对点。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完全相同……俗话说,语言是心灵的火花,学生的语言表述明白了,心里肯定清楚。诚然,让学生说一遍,从某种意义上说,比教师说三遍更有效果,这不仅是教师能了解学生知道了没有,而且能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重视“读”的训练,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概念法则的理解与否,应用题解题的正确率,甚至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读数学书有关。
1.概念、法则要读且要斟字酌句地读,掌握其内涵与外延,抓住重点讨论。如:“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让学生感悟“围成”与“组成”的区别,又如“在除法中,除数和被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这个数不是所有数,是非0的数。
2.计算题、文字题、操作题、应用题要读,读能明确要求,理解题意。尤其是应用题,多读能获取广泛信息,仔细读能正确理解题意,坚持读,边读边思,能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如三年级数学(下)有一道题,“小华和小芳4天共写了120个毛笔字,平均每人每天写多少个字?”显然,其中一个条件(2人)是半藏半露的,需要认真读后感知的。再如:“《读者》杂志是半月刊杂志,每本杂志是4元,订阅2010年一年的《读者》一共需要多少元?”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半月刊”是每半个月发行一期(1本),即一个月发行2本后,方能动手列式计算。学生认真读题,准确获得信息,还要注意“各是多少”、“共是多少”等字眼的区别。
3.读教材中的“你知道吗?”与数学课外书,增加学生对数学历史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四、重视“写”的训练,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我们都听说过,国外教师要求小学生写论文、报告,国内,也有数学教师创新,要求小学生写数学日记。一般老师不能理解,一是认为要求太高,二是认为没有必要。其实,写论文也好,写日记也好,都是让学生学数学、用数学,而不是学死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意义,学生才有学数学的动力。再说,写论文、报告,写日记是学生数学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表现。笔者认为让学生写,一是从课堂入手,让学生练习写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三年级《数学(下册)》练习六中的一道思考题“2吨卡车每辆车运费140元,3吨卡车每辆运费200元,要运13吨水果,怎样安排车辆用的运费最少?”这道题的实用性很强,富有价值观,思路又广阔,有三种运法:1、全用小车运;2、全用大车运;3、用小车又用大车运。这就需要学生要有设计方案,然后分别计算运费,最后比较运费的贵贱。通过这道题的训练,让学生明白,全用小车运肯定比全用大车运便宜,多用小车少用大车肯定比单纯用一种车运便宜的道理,从而积累生活经验,感受数学设计的重要性。二是从课外入手,写数学日记。例如,写去超市的购物日记,写上学时间的计算日记。或是写调查报告,例如,撰写关于电脑普及率的调查报告,关于银行最近利率的报告等,这些活动,不仅能使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综合应用能力,而且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显然,听、说、读、写不再是语文教学的专利,而是学生学科学习方法的迁移。当然,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训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教师朝朝夕夕的潜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