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间游戏为依托 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作者: 洪英摘 要:幼儿民间游戏作为我国优秀民间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游戏过程中除了获得愉悦情绪外,也会有探索、发现和创造。民间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多方面的,愿我们充分挖掘民间游戏的精华为培养幼儿所用,在幼儿园广泛开展民间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
关键词:民间游戏; 创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006-3315(2011)8-115-002
幼儿期是富有创造力的时期,陶行知先生早在《创造宣言》中表达了对创造教育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毕生追求:“创造之神!你回来了呀!只有你回来了,才能保证参天大树的长成。”而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在游戏中,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能得到充分发挥。民间游戏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改进、创新的结晶,游戏的种类丰富,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玩法不一,乡土气息浓厚,来源于生活,能够为幼儿提供更好的创造机会和创造空间。因此,我们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资源,充分发挥民间游戏的教育价值,以民间游戏为依托,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贯穿始终,从而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一、为幼儿营造有利的民间游戏环境,陶冶幼儿身心发展
1.为幼儿创设丰富的物理环境
物理环境是民间游戏活动开展必要的引发和支持条件,主要包括游戏的时间、场地、玩具材料等。首先发动教师自制游戏中所需的玩具,建立游戏角,并组织幼儿参观展示角,以引发幼儿的兴趣。其次,教师引导并参与到幼儿制作民间游戏玩具的过程之中,并给幼儿以相应适宜的指导。教师和幼儿一起收集大量的废旧材料和一些半成品,鼓励和激发幼儿自由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制造出新的玩具。最后,教师根据情况可进一步引导幼儿,针对其制造出的新玩具,相互讨论、相互交流,最后设计出新的游戏活动。为便于游戏的开展,活动场地各班可以根据活动室的大小做到一室多用。例如:在大班、中班,我们利用较宽的走廊、画上了富有情趣的、五颜六色的“圆圈”“方格”“点子”图,孩子们进园、离园时,不由自主的玩上几次“跳圈”“跳格子”“踩点子”等游戏。小班在宽敞门厅的一角摆放一些绒绳、圈、软沙包、小球、纸棒等,在老师家长的指导下,玩“纵跳触物”、“瞄准拳击”、“小猫钓鱼”、“电风扇”及“看谁掷得准”等游戏。我们还根据多功能厅的面积,精心设计、筹划丰富区角,还发动大班幼儿利用建构材料自己动手动脑,利用屏风、矮柜等区分区角。在开展游戏活动时只需作小小的改动,各种游戏就可以按安静与喧闹的程度,按游戏的性质、内容有顺序地在各个区域中进行。
2.为幼儿营造轻松愉悦的心理环境
如果说物理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是静态的,那么心理环境的影响就是动态的了。心理环境以幼儿的情绪情感和动机为中介,它对幼儿的学习、认知的发展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平时我们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安全的依恋关系,幼儿就能充满自信地、大胆积极地去探索身边陌生的世界。在游戏中教师应给予幼儿最大的自由、最少的干预、最多的观察、最贴心的关怀,应让幼儿在感兴趣的民间游戏中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游戏时教师只需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一些适宜的点拨、引导。教师是幼儿民间游戏的伙伴,是幼儿的引导者。在游戏中,教师的期望存在着一定的潜在功能,一旦教师对某一位幼儿形成某种期望,就会有意无意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倾向并采取相应的态度。这样做,一方面能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心理环境中对自己充满自信,另一方面有助于不断创造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幼儿得到身心的发展。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民间游戏,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1.民间游戏的材料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灵感
民间游戏丰富多彩,游戏材料唾手可得。教师可根据周边环境及自然资源,引导幼儿创造性地开展游戏。有的只用幼儿的手、脚或身体的某个部位、某个动作就可以玩,如“拾磨菇”、“手心手背”、“弹杏核”、“扇纸牌”等。有的使用玩具特别简单、廉价,如石子、泥巴、杏核、纸等,幼儿随手拿来就可以开展游戏。如同样一块小石子,有的用它在“老虎吃小人”的游戏中当棋子,有的用它在“打瓦”游戏中当投掷器,有的用它在“跳房子”的游戏中当沙包。又如一片小纸片,幼儿可以用它来折纸牌,玩扇牌游戏,可以玩拍烟牌游戏,还可以自制一些卡片,一起玩“打卡”的游戏。而对于同一个游戏,幼儿选用的材料又多种多样,如“下棋”,幼儿可以随意选择材料做棋子:瓶盖、纽扣、杏核、贝壳、石子、小棒、笔帽、花生皮、果冻盒、沙袋等十几种材料来当棋子,所有的材料在幼儿眼里都是用途极广的宝贝,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象赋予材料多种多样的角色,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对材料的多种认识,发展了创造性地使用材料的能力。
2.民间游戏内容和玩法的多变性为幼儿提供了创造的空间
我们在开展民间游戏时,能充分挖掘一种游戏的多种玩法,如:“玩沙包”,光提供一个沙包,在地上画上线,就有多种方法,有的抓沙包,有的抛接沙包、有的顶沙包、有的踢沙包、有的夹包跳等,而且脚上跳法也不同,有单脚踢和双脚夹跳,幼儿可以自由地找小伙伴,自己商定玩法,快乐游戏。幼儿在学会了一些游戏的方法之后,还会与小伙伴一起改变游戏玩法,重新制定游戏规则、重新设计场地布置等,表现出了极大的创造性。
许多民间游戏还配有朗朗上口的儿歌和口令,幼儿在游戏中边吟边玩,始终处于欢乐之中。幼儿对有些儿歌内容已熟记,他们就尝试改编儿歌的内容,教师就引导他们把时代的信息编到儿歌里去,如民间游戏“推小车”,原来儿歌内容是:“吱吱吱,小车叫,推上小车卖甜糕,谁要?谁要?(我要,我要)娃娃吃得眯眯笑。”经过改编于是变成了:“嘟嘟嘟,火车叫,开上火车送雪糕,谁要?谁要?(我要,我要)娃娃吃得呵呵笑。”根据儿歌内容的改动,游戏玩法也随之改变,赋予老游戏新玩法,使游戏更加符合现代幼儿的需求,使幼儿在游戏中了解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增加了民间游戏的魅力,激发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积极创造,尽情享受游戏的乐趣。
3.引导幼儿记录表征游戏的过程,充分挖掘幼儿创造的潜能
《纲要》中指出:“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因此,教师根据幼儿的需求,引导幼儿对自己在民间游戏中的创新内容进行记录,让用他们自己特有的方式和他们自己能够读懂的语言(图画),并和同伴进行了交流、分享。同时将他们对游戏儿歌、游戏玩法、游戏场地等的改编内容进行了详细记录和表征。教师根据幼儿的解说,帮助幼儿在记录上添加了文字说明。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在活动中的创造力让我们非常惊奇。陶行知说“人人是创造之人”,我们应该多为幼儿提供创造与分享的平台,让他们敢想、敢说、敢创造。
三、给幼儿充分表现的机会,体验成功的乐趣
有试验证明:在游戏中幼儿表现出来的智力水平要超过平时。专家认为,这是因为游戏极大地激活了他们的自身潜能,幼儿在超越自身的同时,会产生自豪和满足的情绪。传统的民间游戏不但娱乐性强,且能开发智力。在多种类型的民间游戏中,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判断力、抽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身体的控制协调能力等等方面得到了培养。游戏也像教学一样创造幼儿的“最近发展区”。首先,教师要及时抓住契机,鼓励幼儿将自己在游戏中的创新表现表达出来,与同伴交流共享。可让其当小老师,给他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有助于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与创造活动的兴趣。其次,教师适当地给予表扬、鼓励,使幼儿体验成功的愉悦。成功体验的积累使幼儿感到能力的强大,并激发下次创造活动的积极欲望。利用民间游戏这种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科学合理、最大限度地挖掘幼儿的潜能,使其在身心愉悦的同时,发展自身的创造力。
创造性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华,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是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核心,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以来与环境不断奋斗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适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这种创造力,使他们成长得有力量,以贡献民族与人类。”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2001年出版
[2]陶行知全集第1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6页
[3]周兢.中国民间游戏,江苏少年出版社,1991年9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