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炉法则”让惩罚变得更有效

作者: 屠高雄

摘 要:“热炉法则”是管理者管理企业时使用的一项重要法则。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可以从这一法则中借鉴一些经验,把这一法则运用到我们的班级管理当中,使惩罚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笔者主要结合自身的实践,谈谈在职业学校中班主任如何运用“热炉法则”让惩罚变得更有效果。

关键词:惩罚; 热炉法则; 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0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006-3315(2011)8-123-001

如何进行有效的惩罚?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对职业中学的班主任而言,更是一个急于解决的问题。职业中学的学生,他们没有重点高中的学生那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和较好的学习习惯,经常会犯一些小错误。有些同学甚至从小学开始就经常受到老师的惩罚,所以对惩罚他们已经司空见惯了。如果对这些同学仍采取以往他们受到的这类惩罚方式,效果可想而知。惩罚如果无效还不如不惩罚,因此作为职业中学的班主任我们需要不断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进行创新,对于惩罚,我认为可以转变一下思路,我们不要局限于惩罚的具体方法,要思考如何让学生做到因为怕被惩罚而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如何做到“防”和“罚”相结合,使我们的惩罚取得最好的效果。“热炉法则”在我的教育实践中就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什么是“热炉法则”

热炉法则这个源自西方管理学家提出的惩罚原则,它的实际指导意义在于有人在工作中违反了规章制度,就像去碰触一个烧红的火炉,一定要让他受到“烫”的处罚。与奖赏之类的正面强化手段相反,惩罚之类属于反面强化手段,“热炉法则”应用“三性”来完善管理制度,即即刻性、预先示警性、彻底贯穿性。

即刻性:当某人要碰到火炉时,立即就会被烫,火炉对人,不分贵贱亲疏,管理制度也应如此,不分职务高低,适用于任何人,一律平等;还有,违反制度的行为与处罚之间间隔时间过长,就不能收到好的罚戒、教育作用,因此,执行制度一定要坚决果断。

预先示警性:火炉摆在那里,要让大家知道碰触则会被烫,这就需要管理有一个健全的长效机制,只有立足于正反两面的引导,使人自觉地去行动,管理机制才能发挥其优越性。

彻底贯穿性:火炉对人绝对“说到做到”,不是吓唬人的。执行和落实惩罚制度虽然会使人痛苦一时,但绝对必要,如果在执行赏罚时优柔寡断、瞻前顾后,就会使制度成为摆设,失去其应有的作用。

二、“热炉法则”对惩罚学生的启示

1.惩罚要教育宣传在先,做到“知情”

班主任要想使自己对学生的惩罚取得积极有效的效果,制定相应的班规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班规是班主任对本班犯错同学进行惩罚的一项重要依据,也是班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一个参照标准。如果没有制定班规制度,学生不知道哪些是不可以做的,所以当他犯了错误,班主任对他进行惩罚时,他会很难接受,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平时我们听见学生经常反驳的一句话就是“凭什么我要受这个惩罚?我做错了什么?”因此,我们要想让惩罚更有效,首先应该制定规章制度,并且让所有同学知道这些规定,让所有同学知道如果他触犯了哪一条规定,他将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学生在犯错前就可以清楚知道,如果他犯错了将承担怎样的后果,他可以进行衡量,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犯错的几率;二是当他犯错后老师对他进行惩罚时他会欣然接受,因为他早就知道有这样的后果,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惩罚的效果。

2.惩罚要及时迅猛,不算“总账”

班主任在对学生依照班规进行惩罚时还要掌握时机,要及时不要等到“秋后算账”。身边曾经有这样一位班主任,他平时很少惩罚学生,学生犯了错,他会在自己的工作笔记上记上一笔,某某在那天犯了什么错误。要等到学生犯了越来越多的错误或犯了大错让这位班主任再也无法容忍时,他才会把这位同学叫来进行狠狠的惩罚。用这位班主任自己的话说:“我已经忍了他很久,没想到他还是不知悔改,今天该是他为所犯的错误付出代价的时候了。”效果如何呢?当他一一列举学生的“罪证”的时候,学生一脸茫然,“我犯过这些错误吗?我自己怎么都不知道。”学生不是在狡辩,事实确实如此,孩子每天都在做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即使是错的,但是如果没有人及时帮他们指出错误,久而久之他们也会认为那样做也是对的。这就是孩子和成人的区别之一吧。

3.惩罚要一视同仁,没有“特例特办”

在哈佛大学曾经就发生过这样一个案例:当年,有一个名叫哈佛的牧师,在他的遗嘱里,将其拥有的一块地皮和250本书赠给了一所学校,这所学校就发展为现在的哈佛大学。哈佛大学一直将这有纪念意义的250本书珍藏在学校的图书馆里,并规定:学生只能在馆内阅读,不允许将书私自带出馆外。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图书馆,那250本珍贵的哈佛遗赠,只有一本幸运地保留了下来。之所以能侥幸存下,是因为它被一位学生私自带出了图书馆。大火发生以后,这个学生意识到,手头的这本书已是唯一幸存的稀世珍品了。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他终于将书还给了学校。收到书的校长,深深感谢了他。但也是这位校长,立即下令将这个学生开除。校长的理由很简单:这个学生违反了校规。

4.惩罚要彻底落实,避免“雷声大,雨点小”

在网上,看到过一个学生这样评价他的班主任:“他人真的很好,对我们更好。但是没有人愿意听他的话,原因就是他好得毫无原则。每次碰到我们犯错,他只是叫我们下次再犯就重重的惩罚,可是从没见犯错的同学被惩罚,结果是我们不停的犯错。”惩罚学生和爱学生两者并不矛盾,从深层次上分析,惩罚学生也是对学生的一种爱,比如惩罚会让学生心灵上产生羞愧感。“羞愧感是内向的愤怒,人因为有躲避羞愧的动机,所以才有发展道德品质的动力和完善道德品质的潜力”。所以,惩罚一旦使违纪学生产生了羞愧感,那么就意味着它已经触及心灵。当违纪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后,就有可能引发他对其不端行为的后悔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