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体育学习效果

作者: 马服忠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的今天,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包含一定的创新意识,用新颖而又独特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把创新思维融入课堂中,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关键词:体育教学; 恰当教学方法; 学习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8-153-001

让学生在宽松的气氛中,无忧无虑地学习体育知识,掌握技术,提高技能。

一、观察法掌握学生动态

观察的重要目的是掌握学生的学练情况,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体育教学中,时时刻刻围绕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应采用观察式教学来引导学生,调动参与兴趣,让学生通过“观察→练习→再观察→再练习”达到掌握技能的目的,如教学步骤,设疑→观察→讨论→验证。也就是说,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主练习,尊重学生自我选择的欲望。

二、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

1.设计情境法

中学生的好奇心非常强烈,老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设置一定的故事情境展开教学,要想教会他们走、跑、跳、投以及队列、体操、武术等多种技能技术,就必须通过创设情境式创新思维教学,来引导学生快快乐乐地学习本领,发挥学生天性。但是,中学生的思维较小学生有了更新发展,情况的调协不要过于儿童化,如小青蛙跳荷叶、小白兔种萝卜、神龙飞舞、小山羊过桥、小刺猬采果实、猎人打猎这些情境,只能适合于小学阶段,在中学,创设要注意情境的具体化、形象化、客观化。在教学中,学生的情绪是情境教学的关键,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用情感带动学生,用丰富的情感控制活动情趣,尽可能让学生在“没有规矩中找到规矩”。创设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创造情境,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提出的问题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可以是实际问题也可以是理论问题。其方法可以从客观实际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引而不发,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也可以结合动作技术要点使学生通过积极思维,提出新颖的见解,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2.应用情境法

中学生最好是应用式情境教学法比较合适,中学生的思维活动也有一定发展,自我控制能力也有较大的进步,根据学生认识规律,课堂教学应采用故事情境式。如“梦中奥运”、“环境使者”、“警察出动”、“祖国卫士”、“消防战士”等等。在体育教学中应用情境式教学,应该注意骨干的作用,可以分组练习,集体练习,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以及互助友爱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群体性的竞赛性、挑战性,其思维活动主要是“以智取胜”。体育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有意识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具体场面,以引起学生建立一定的态度体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的学习留有余地,营造出一种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挖掘其潜力,激发学习和探求新知识的欲望。教学中,使学生充分参与和体验身体运动的价值,把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娱乐休闲结合起来。比如,让学生轮流带准备活动并参与课堂的组织和管理,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游戏,对较难的问题和练习,允许学生展开讨论和发表见解,对学生的回答予以及时鼓励,不拘泥于形式,让学生的创新学习意识更强烈,学习目标更高,方法更实用。

三、合作探究法

学生学老师教的教学方式是传统教学方法,也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学,老师只是个引领者。在课堂上老师要创设环境,给学生交流评价平台,以小组的形式,相互讨论、分析,共同探究,找出学习的好方法。教师应根据练习的需要,逐步让学生掌握技术动作,对不同的动作有步骤、分层次地进行评价,教师应根据不同技术的动作特点,先对动作的各个部分进行评价,然后再综合评价,明确指出评价的重点。体育学习结果的评价与考核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起着一个杠杆作用,能够调节体育学习的过程,它从一定意义上承认了学生个体差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认识的规律,实行评价内容的开放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本质上,评价就是学生相互提醒,相互把观点共享的一个过程,把同一个学习过程经过几个同学的相互讨论找出更好的学习方式,其实,他们在评价中找到学习的捷径。

综上所述,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氛围,使老师的教学风格也各不相同,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之下主动地学习,找到学习的快乐,能够自觉形成高度有序的创新思维,而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可尽可能地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在恰当的时机找到学习的最好点,情境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身边的生活情趣,探究学习则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王桂红.新课标下体育教师的理念更新.教育革新,2009,(11)

[2]王渺一.体育教师要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创新. 中国学校体育,2011,(01)

[3]何晓涛.谈体育教师训练观念的转变. 体育师友,2011,(02)

[4]赵青竹.新课改下如何上好初中体育课.新课程(教研),2011,(0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