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的理念与模式的探索
作者: 孙云摘 要:社区教育要实现与学校教育同步发展、共同繁荣,应建立大文化观、大教育观和大资源观,构建远程自主学习模式,社、校、站资源共享模式,学校功能外延模式,社区“选单”,学校“下厨”、“菜单”培训模式,社校互助互建模式,自发+引导模式,深化社校教育融合。
关键词:社区教育; 学校教育; 融合; 理念;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8-172-002
社区教育是协调社区内教育发展与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是旨在提高社区内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存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它与学校教育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为了实现教育的系统性,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两者要进行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要建立融合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使学校教育在社区教育中自觉地发挥作用,使教育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有效地服务,为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实现多赢的目标,必须制定社校教育融合的理念和模式。
一、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的理念
1.大文化观
从文化学的视角观察,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建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的管理有赖于文化共同体的建构。由于我国的地理条件、人口分布及机构、资源禀赋条件等复杂多样,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也日益多样化,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文化生活也日趋多样化,因此形成不同类型的社区及相应的社区文化。例如身处杭州、上海、南京等文化名城的社区会把社区发展目标定位为建设文化型社区,把发掘和传授所处地的文化底蕴作为社区教育的重点,逐渐形成文化性社区的特色。深圳、广州等地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社区发展的目标导向可以是经济型社区。学校也一样,从诞生之日起就创造着文化,不同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共同构成学校教育文化,是学校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在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过程中要认识到学校也好,社区也罢,其多元文化是客观存在的,是文化现代化的重要表现,要辩证地认识学校教育所传播的现代文化与社区教育所传授的传统文化的关系,它们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内容,不存在谁重要谁次要的问题。
2.大教育观
要认识到学校、社区教育冲突的实质,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即有机地整合社区传统教育与学校现代教育。人是社会的人,学校的学生也受到社区、社会的影响,应当将校内教育放在社会文化背景中去考虑,尊重文化传统,与社会广阔的文化背景接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社区也要认识学校教育的特点和运行规律。在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过程中,要切实改造教育诸要素。一是改造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的教育者,包括从目标、内容、方法手段、考核等多环节努力,培养既具有现代意识、掌握现代科技,又通晓传统文化的现代教师。二是调整教育内容,包括传统文化道德与现代文化观念的整合、绿色资源与现代科技的契合。英国人类学家杰夫科特提出调适学校与社区文化教育的课程内容标准,如内容选择需要具有国际性,其观点具有全人类性;所提供的视觉形象、故事及知识要全面地体现社区中的各种文化群体;学生应有机会获得有关种族和文化间异同的真实知识;应客观地介绍各移民和外族文化群体;允许各种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其文化,表现其自身的归属。最后,改革教育体制。特别是需要破除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在时间上不连续、空间上隔离的形态,把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联接起来,建立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规律的终身教育体系。
3.大资源观
大资源观,就是要在资源的认知上要有大视角,资源的获得上有大范围,在资源的分享上大气。学校应树立大教育资源的观念,不囿于学校所固有的力量,而应将目光投向整个社区,积极地组织开发社区内一切可利用的力量服务于学校工作。长期以来,正是由于缺少了这种理念与实践,使我国的学校各方面为教育投入的不足所困,另一方面又对大量可供利用的社区教育资源视而不见,致使教育资源的短缺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从学校的角度而言,社区教育资源是指社区内一切可供学校组织、开发和使用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有学者从资源性质的角度,将社区教育资源分为有形资源(人力、物力、信息、组织等)和无形资源(社区文化、社区认同感及归属感等)。我们认为社区资源分为社区文化资源、社区人力资源、社区物质环境资源。社区文化是一种无形资源,融合于社区生活与发展的各项活动中,为社区成员所共享又制约着其行为和思维的方式。社区人力资源主要是指社区内在知识、技能等方面有专长的人才及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群众组织,它以个体人或具有某种共同目标的群体活动为载体,直接作用于社区某项具体的事务。社区物质环境资源主要包括山川河流、动植物及博物馆、信息中心等,它以具体事物的形态存在,通过人们的有效使用和开发丰富社区生活,促进社区各项事务的发展,经过学校的有效组织而使其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内容、师资、场地设备的重要补充和学校管理的支持力量,有计划地作用于学校的各项工作。同时,学校和社区在对待资源的使用上,应有节约观、效率观,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谁使用,但求在使用。
二、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的模式
1.远程自主学习模式
远程自主学习教育模式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而成的社区教育新模式。它是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以多媒体教学资源为依托,以社区经济建设为着力点,以自主学习为中心,实施开放式的学历与非学历教育。该模式运行方式为:学历教育。以社区学院牵头,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生选择教学方式自主学习;非学历教育。由社区提出“菜单”,社区学院根据需求提供媒体资源,街道、乡镇社区学校组织,督促学生自主学习。该模式具有以下特点:自主性。学生根据自身要求,灵活选择专业、资源、学习方式、时间、地点进行学习;开放性。师生将准永久分离,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交互性。利用多媒体技术承载课程内容,学校与社区、学生和教师进行双向信息交流;共享性。网络资源共享。
2.社、校、站资源共享模式
社、校、站资源共享模式是由有关部门牵头组织的社区教育常见模式。它是在街道、乡镇所辖行政区域内,以社区学院、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相关服务站三者相结合,资源重组,优势互补,组织、实施社区居民参加社区教育活动。该模式运行方式为:发挥成人文化中心技术学校的办学资源和优势,利用相关服务站的专业技术人员,由社区学院组织社区居民到成校参加教育活动,社区学院定期调查、研究社区教育工作,制定规划、目标。该模式具有以下特征:资源共享。
社、校、站相结合,发挥各自优势,利用自身资源实施以社区居民为对象的社区教育,将社区居民请进学校,共享资源整合后的建设成果;自觉结合。根据社区教育的需要,社区居民的需求开设考察,使社、校、站自觉结合在一起。
3.学校功能外延模式
学校功能外延模式是区域学校融入社区教育的主要形式。它是学校运用其社区的文明发祥地、文化中心、生活中心的条件,自觉地为社区提供多种形式的校外教育活动和休闲服务。
该模式的运行方式为:为社区居民开放学校的基础设施,组织适应学生参加社区公益活动,组织学生带知识、政策、法规回家;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参加的社区教育协调管理机制。
该模式具有以下特点:在理念上破除传统的学校功能说,形成新的学校形态观,主要是以中小学、职业学校为对象的社区教育,请社区居民进校,共享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成果,共建学校和社区。
4.社区“选单”,学校“下厨”的“菜单”培训模式
社区“选单”,学校“下厨”的“菜单”培训模式是职业学校、成人学校与社区教育的重要形式。它是社区或单位根据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以“菜单”式列出一定时期内的教育项目,驻区内的职业成教学校,依据“菜单”组织开展社区教育。
该模式的运行方式为:社区、单位有一定提前量,提供一年、半年,最短为一个季度的教育项目给驻区学校,学校依据“菜单”设计教育方案,组织教材、落实教学人员、开展教育活动。该模式具有以下特点:教育的针对性强,教育方式灵活,覆盖面广,教育效果显现快。
5.社校互助互建模式
社校互助互建模式是社区对学校进行支教工作,学校为社区开展服务活动。该模式的运行为:社区对辖区学校主动实施支教助教,调动发挥社区内有钱者、有权者、有能力者、有热情者为学校作贡献,不断改善和提高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环境,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智力优势,敞开校门,组织动员学生、教师、职工投身社区、服务社区。该模式具有以下特点:具有“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理念的高度统一性;具有亲和力,克服了社区和学校之间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优势互补,责任共担,充分调动两者的积极性。
6.自发+引导模式
自发+引导模式是对辖区内有专项特长的民间艺人,自发组织的富有乡土特色的文化活动,政府因势利导,组织专业人员及相关单位,帮助自发活动组织者,整理完善特色艺术,引导其规范地开展积极健康有益的活动。
该模式的运行方式为:自发活动。一般以骨干艺人为组织者,开展专项文化活动;政府引导。对已开展的民俗文化活动,进行必要的加工整理,使其规范定型,组织相关单位配合开展教育活动。
该模式具有以下特征:自动发起。在一个区域内,有骨干艺人发起组织、开展活动;乡土特色。活动大都为地方传统特色;因势利导。政府的行为重点在方向上的引导。
注:本文系常州社区大学立项课题《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1sjy030
参考文献:
[1]陈乃林.现代社区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尹友光等.社区教育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探计.[J]职业(下).2011(3)
[3]黄秋生,杨广晖.论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融合发展.[J]南昌大学学报.2008(2)
[4]邓猛.融合教育的理论反思.[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12.18
[5]法拉利.区域社区教育模式问题摭探.[N]经济导报.2011.1.7
[6]邱华德.关于青岛社区教育发展模式的若干思考.[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