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 郭丽国

摘 要: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生物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作为中学生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兴趣,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生物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9-022-002

创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生物新课程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生物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所以笔者在教学中坚持将创新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始终,通过激发好奇心、激活思维、提高兴趣、营造氛围等来实现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就教学实践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激发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好奇心是中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是人类思维的源泉和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才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学生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对于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比如在学到“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时,我们告诉学生可以用鸡的血细胞、菜花细胞等作为材料提取DNA,这时学生就会充满好奇,产生疑问:猪的血细胞可以吗?当老师告诉他们不可以时,他们立刻会产生下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可以等等。这就是中学生好奇心使他们对事物充满好奇,急于探究,是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需要我们加以保护和培养。

生物科学的特点告诉我们,生物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和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现代生物科学,已经成为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它与人类的生存、健康、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粮食短缺、环境污染、能源和资源不足以及人体健康等方面的问题,只有依靠生物科学的发展才能解决。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应善于联系和渗透这发面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生物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学习生物学的动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生物课堂教学上鼓励学生敢疑、多问,活跃课堂气氛,沟通师生情感。教学中打破传统教学上的条条框框,鼓励、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勤于动脑,善于发问。比如学到光合作用时学生会问到韭黄、蒜黄的营养从哪里来,学到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是,学生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DNA,那么它们是不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呢?色盲的遗传特点是隔代遗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那么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是什么呢等。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对于课本有些内容和教师讲解提倡学生大胆质疑,不迷信课本和权威。

教学实践中老师还要鼓励学生探索求异,求异思维是一种能够帮助人们打开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考虑问题。任何发明和发现首先都是建立在求异思维的基础上的,没有“求异”很难有“创新”。孟德尔首次把统计学的方法用于生物遗传的研究,从而得出遗传的基本规律,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以此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去认真捕捉新的信息,全面而又灵活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利用实验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兴趣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实验的真实、形象、直观、生动极易唤起学生的直接兴趣,能激活学生的猜想和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首先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适当的补充、改进,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增加探究性实验,挖掘教材所给材料等,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生物科学,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兴趣。其次在实验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性学习。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在实验中碰到问题,培养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实验中体验创新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每个学生都意识到自己各有所长,而且能够施展自己的创造才华,并让学生在创造活动中体验到其它活动中无法实现的愉快——创新的愉快。所以老师应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的评价,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成果被认可,内心也会得到了很大的鼓励,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成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兴趣,以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培养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共同趋势。“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不仅对学生在校学习各门学科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而且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良好品质,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使学生终生受益。生物教学不仅要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生物学知识,而且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交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要做到这些,一方面可通过介绍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例如,在生物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有关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论的观点,并得出自然选择学说的艰辛历程;孟德尔的遗传基本规律的发现;DNA是遗传物质的探究性实验;沃森、克里克共同提出的DNA的双螺旋结构等。通过这类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认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实验培养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在光合作用实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探究实验、生长素发现的实验中,利用对照实验的做法,让学生认识科学的研究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研究生物学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营造和谐氛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师道尊严,很难发挥出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新课程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渗透新课程理念,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允许质疑,准许求异,给学生讨论机会,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萌发的创新意识要及时注意并加以保护和培养,并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进行小实验、小发明、小创造活动,多给学生动手机会,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譬如对实验进行改进,模型制作、模拟实验等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创造氛围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譬如在学到细胞有丝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是最难理解的地方,为了使学生尽快更好的掌握,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染色体的模型,结果我发现学生们真是思维活跃,心灵手巧:有的同学用电线做成染色体模型,电线外面的绝缘皮当做蛋白质,里面的铜线当做DNA,有的小组同学用两根不同颜色的线分别当做蛋白质和DNA……学各显神通,创新各异,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实现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激励学生大胆尝试,勇敢实践,以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刘恩山,汪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3]周美珍.中学生物学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4]黄春景.中学生物学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学生物教学,2002(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