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困生铺路

作者: 王勇

摘 要:本文从历史学科教学的角度,以一线教学实践为依据,分析了初三年级历史教学面临的现状,并从以生为本的角度,分五个方面介绍了初三历史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学困生; 转化; 分层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9-047-001

如何帮助历史学科学困生提高学习成绩,成为每个初三年级历史教师必须面对的难题。我认为,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打破教学常态,运用综合手段,合理利用时间,适度分层教学。为此,我做了如下一些尝试:

一、榜样激励,制造希望

进入初三年级的学困生,在学业上已经经历了太多的挫折和打击,他们基本上对学习已经失去了兴趣,大多处于完全被动应付的状态,并不相信自己能够再有什么进步,对自己的评价也是所谓的“差生”,主动地把自己与学习对立起来,对自己缺少信心,对老师缺少信任。对此,我以自己教学经历中的典型事例来给他们描绘出这样一幅一年后中考结束时的景象:他们的中考历史成绩会比目前有明显的提高,而如果他们对各门学科都不放弃,将很可能在最后一年的初中学习生涯中创造自己的历史——实现自己的中考目标。

二、真情告白,沟通心灵

在初三新学年正式开学一周内,我就已经了解了所接手班级历史学科学困生的家庭基本情况、个人性格特点、学科学习状态和各科综合成绩,并在开学两周内逐个面谈,分析学习后进的原因,共同确定学习要求,商讨制定阶段目标。就实践情况来看,通过一次平等面谈不可能完全解决他们的学习与生活问题,但却能有效拉近师生距离,使他们相信老师是真的关心他们,从而建立起对老师初步的信任,愿意遵守共同制定的学习要求与目标,而这样的学习要求与目标就具有了一定的内在约束力。

三、隐性分层,合作共进

“分层教学”是一种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课堂教学策略,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得,先后达到课程的要求。

实施分层教学,是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需要,是因材施教的具体表现。但若公开分层,则可能会使学困生产生自卑和逆反心理,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我采取了隐性分层教学,即根据学生初二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学科成绩,将学生暗中分为A、B、C、D四个层次,并由此组成四人合作学习小组,分层设定目标、设置问题与布置作业,开展组内自我挑战,进行组间挑战与竞争,实施小组评价,有效地开展了隐性分层小组合作教学。

1.成立四人合作学习小组

以A同学为学习组长,负总责,具体负责本小组学习辅导、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以B同学为记录组长,负责记录本小组组员检测成绩、自我挑战目标及达成情况,计算和记录本组各类检测均分及组间挑战与竞争的对象与结果;以C同学为书面作业组长,负责检查组员书面作业的完成;以D同学为口头作业组长,负责检查组员口头作业的完成。主要目的是让小组全员承担责任,并为组间挑战与竞争预设好同层次对手,实现隐性分层竞争,以激发各层次学生学习积极性。

2.分层设定目标、设置问题与布置作业

根据学生学习水平与能力,设计A、B、C三个层次的渐进学习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同学提出不同的经过努力能达成的目标;设计A、B、C三个层次的课堂问题,让每个层次的学生特别是学困生都有机会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水平;提出A、B、C三个层次的作业要求,鼓励尝试完成高一层次作业。

3.组内自我挑战

每次默写与检测,组员给自己设定努力目标,进行自我挑战,实现自我纵向激励。

4.组间挑战与竞争

以小组均分为依据进行排序,每前后2名为一个挑战与竞争组,每组同岗位同学为个人挑战与竞争对象,分别以小组均分和个人得分为评价依据。

5.小组评价

以小组均分为评价依据,组间挑战或竞争成功的小组为优胜组,组长为优秀组长,组员为优秀组员。以小组均分重新排名,确定下一次的挑战组与竞争组。

通过上述隐性分层小组合作教学,组长与组员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小组内的辅导开展得也不错,对学困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课堂鼓励,增强自信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苏霍姆斯林基也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人好好学习的愿望。”学生的成就感又称“成就动机”,是推动学生努力取得成就的原动力,而在很大程度上,学生成就感的获得来自于教师给予的积极评价。因此,在课堂上,我从不吝啬对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赞美之词,对他们微小的进步和优点给予真诚的表扬与赞赏,对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参与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使他们经常能在课堂上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不断增强他们在历史课堂上的自信,促使他们更加自觉的学习。

五、超前复习,打牢基础

认知心理学认为,不同人的认知能力,如感知能力、概括能力、推理能力、联想能力、记忆能力等有显著差异,各有侧重。正是由于认知差异,导致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速度不一样;又由于班级授课模式和教学进度的要求,使老师上课不可能做到在每一个学生都掌握了所学知识后再进行新课教学,使得部分学生出现知识缺漏现象。如果学生缺漏的知识得不到及时的弥补,日积月累,学习困难也就越来越多,最终将成为学困生。

历史学困生的形成,主要还是基础知识的量的积累不足造成的。考虑到中考的现实需要和中考复习的现实情况,我打破了教学常规,在初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后,便布置了朗读初一、二年级中国历史中考考点的口头作业。事先我将考点整理好并油印出来,每周发两页,以小组为单位,组长负责,实行推磨式朗读,要求这两页内容每周一至周五每天都要读一遍,并在世界史新课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中外史联系教学。坚持下来后,等到进入中考复习阶段时,同学们包括学困生们对于中国历史中考考点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再正式进入复习就不感到特别困难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