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高一学生认知特点 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 虞犇摘 要:本文从高中物理学科特点、高一物理教学现状分析入手,论述了合理把握高一学生认知特点对课堂教学的意义。阐述了提升高一物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学常用策略及笔者在教学中的实践体会。
关键词:课堂教学; 高一;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9-066-001
高一物理处于承上启下的阶段,许多同学一时很难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我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注重从分析高一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特点出发,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在提高高一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构建概念冲突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一教材中有许多知识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有所接触,如匀速直线运动、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一定律等。这使得学生在学习某一概念前,头脑中已有了不少关于这一概念的认识和看法,这些认识和看法包含着正确的理解和误解两方面。我们都知道这种似懂非懂的认识的存在一般会影响学生的进一步学习。面对这种无法回避的现实,在实际教学中我想如能换种角度认识这些情况,恰当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认识和理解,让它与给定的情境发生认知上的冲突,反过来会促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案例1】速度与外力的关系 物体的速度越大,受到的外力也越大吗?这是在力的学习中学生常有的想法。这种似是而非的认识给正确概念的建立造成许多困难。在教学设计时我利用学生在这些问题上的不恰当认识,给学生营造了这样的一个认知冲突情境:让小车从足够光滑的斜面上滑下,可以看到其速度越来越快,而由受力分析可知,物体下滑时受到的外力是不变的,即物体在速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受到的力并没有不变。
利用产生的结果与头脑中原有的看法产生的矛盾,就会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一个个为什么的答案,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熟悉生活情境,促进“抽象知识”的教学
“学习的情境理论”认为学习不可能脱离具体的情境而产生,情境是整个学习中的重要而有意义的组成部分,情境不同,所产生的学习也不同,学习受到具体的情境特征的影响。建构主义学习认为“学生容易从一个熟悉的情境中理解情境中需解决的问题。”心理学认为,创设物理教学情境与物理教学效果具有密切相关性,其本质在于情境与特定物理意义的结合,从而有效地引起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追求,有利于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激发和思维启动以及记忆强化。
高一学生刚从初中上来,对抽象的物理知识的理解显得较为困难,此时我们如能借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营造一种学生能接受的或常见的一些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对教学的效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案例2】哪种情况下绳子易断 在进行力的分解教学时,这是一个不易讲清楚的较为抽象的问题。在教学中我为学生营造了这样的情境:用绳子把一重物提起来,看是用一根提绳容易断,还是用两根提绳容易断?学生大多猜想说用一根绳子易断。经当场演示结果却恰好相反,这是为什么呢?有了这样的直接体验,再引导学生分析“力的分解与角度的关系”这个抽象的问题就会容易多了。
三、坚持小实验、小制作,辅助重点、难点教学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非常主要的手段,物理实验可以形象、直观地反映物理过程,体现物理规律,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促进学生课堂内高效听课的有效手段。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
对于尚未适应高中学习的高一学生来说,实验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获取知识,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更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避免想当然的认知习惯和思维方法,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和物理模型,从而得出正确的物理规律,促进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的学生实验次数不可能很多,但我们轻易放弃不做实验,可以尝试利用身边的常见物品进行一些小实验和小制作。这些小实验、小制作既具有器材简单易得、现象明显、节约、安全等优点,又具有良好的教学功能和教学效果。“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会了;我做了,我懂了!”新课程标准也强调了物理实验的探究活动,要求为学生创造动手做实验的机会,提倡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普通物品做物理实验。
四、运用“递进式引导”,促进学生参与教学
高一学生物理学习的困难很大,一方面是思维方式上的不适应造成的。高中物理要求学生能在深刻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并能灵活应用,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面对遇到困难的学生,教师在进行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教学时,如能在讲透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辨别中加深对知识的领悟、理解和记忆,就会使学生尽早适应这种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适应要求的变化,促进学生更有效参与课堂教学。
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知识形成过程
新课标要求“进一步提供学生参与‘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的机会”。对于高中生而言,对物理的科学探究主要体现在对过程和方法的探究。而他们的科学探究的目的是通过物理过程和方法,深刻掌握科学技能、体会科学方法,重在培养科学精神和研究能力,这为今后的进一步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高一物理教材中许多章节中有关于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的描述,有许多知识的建立过程是可以“重现”的。我们如能利用好这些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经过自己的头脑独立思考,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索和学习,在学习中亲自发现、感受许多奇妙的事物,获取知识的探索过程,体会科学家的苦与乐,能很好地加深知识的理解,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参考文献:
[1]教育研究,2003.2
[2]关良.物理课要重视物理情景教学,中小学教育网
[3]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上海教育出版社
[4]陈时见主编.课堂学习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5]张铝明.论物理教学中有效教学的构建,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