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音乐在童心里飞扬
作者: 殷晓荣摘 要:《音乐新课标》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上音乐欣赏课,教师要注重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音乐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为此,教师应注重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想象音乐;创设音乐情境,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创设意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还可以故事导入,激发学生表现音乐。只有这样,音乐才能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中,成为其心灵里美好的东西,从而使他们真心地喜欢上音乐。
关键词:音乐欣赏; 激发兴趣; 创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9-087-002
课程改革以星火燎原之势在全国展开并向纵深发展,音乐课堂上充满了生机,学唱歌、做游戏、欣赏、表演等等融入四十分钟,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喜气洋洋,音乐课也成了孩子们的乐园。但是在对“你为什么喜欢音乐课”这一问题进行随机调查中发现,更多的孩子喜欢音乐课仅仅是因为“好玩”,“有很多游戏”,“我喜欢欣赏歌曲”等等,惟独缺少对音乐的审美兴趣或审美需求方面的体验,缺少个性展示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不由得让我们深思:我们的音乐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用寓教于乐的方法确实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却没能在课堂上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造潜能,激发学生审美情趣,这不能不说是音乐教学中的一大缺憾。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境,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上音乐欣赏课,应鼓励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欣赏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表达个人的情智。教师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音乐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一、激发兴趣,启发学生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其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儿童的想象力正是借助情感得以伸展。
音乐欣赏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理解过程,这个过程首要的依据是想象。而兴趣则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给学生创造一个想象的空间,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如《美丽的梦神》教学中,笔者只是先作了沉睡中露出甜甜笑容的动作,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问了一个问题:“你们都做过美丽的梦吗?”学生即七嘴八舌地发表意见。这时让学生听一段优美的音乐,学生即随着音乐做出各种睡觉、做梦的姿势。这种从激发到想象让学生动脑、动眼、动手,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也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空间和时间,为欣赏主题音乐作了铺垫。
儿童的情绪调动起来,欣赏的兴趣增强了,个性表现充分,创造的潜能迸发。在欣赏《顽皮的小闹钟》教学中,笔者先出示画好的大钟、小钟、动物钟等画片,指导学生去观察钟表不同的摆动方式,引导学生用身体去表现钟表的走动,鼓励学生大胆表现。在我的鼓励下,学生积极创编动作,有的用头、用眼、用脚、用手等部位来表现钟表的摆动。学生积极的参与,只有教师正确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一个“心理自由”的氛围,一个自发表现的空间,方能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想像力,使他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音乐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多种感官的参与,比单一感官参与认识事物的深刻程度要大得多。”音乐欣赏如果只靠耳朵是远远不够的。乐曲中音乐形象、音乐语言对儿童来说有一段较大的感知认识距离。笔者在教学中依据乐曲本身的难易程度,采用不同的方法,设法缩短这个距离,让儿童说有所指,看有所在,听有所思,在认识上建立一个自认为可以捕捉的形象并逐步鲜明起来,这就是再创造。如:欣赏聂耳的《金蛇狂舞》,我利用电视录像直接把学生引进江南一带端午节划龙舟的热烈场面:桨手们刚劲、有力地划动着船桨,龙舟像离弦的箭一样在江中飞驰,又好似一条条蛇在江中狂舞。此时我发现,有的学生正用手势做划船动作,有的做敲锣打鼓的姿势,并且还伴着“加油、加油”的呐喊声,课堂上,气氛热闹非凡。学生由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所表达的热烈、欢腾的情绪,借助视觉的直观来帮助听觉感知,更有利于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在欣赏乐曲的音乐形象再创造中,因个人认识、感受不同产生不同的情态,这是艺术欣赏的特点。正是由于这个特点,我特别尊重儿童个性,强调欣赏中个性独特的感受,要求学生不要人云亦云,不要做想像的懒汉,力争创造与众不同的音乐形象。教师还应当多方设法开拓想像的空间,促使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与想像能力,加强对作品音乐的理解。如欣赏《小青蛙》时,老师在屏幕上先后出示小青蛙玩耍、游泳、避雨、唱歌等一连几个画面,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根据画面来展开想像,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解认识。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把小青蛙漫游水中、追逐玩耍、唱歌跳舞的音乐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特别是重点欣赏第二段音乐时,老师问:“此时为什么节奏加快?”有的学生回答:“下大雨刮风了,小青蛙有的躲在荷叶下,有的慌慌张张跳到水里。”老师接着问:“这时为何又弱了下来,你又想到了什么?”学生根据画面回答:“我又想到了雨渐渐地小了,天也渐渐地亮了,雨过天晴了,所有音乐又慢了下来。”主题音乐又响起时学生迫不及待地告诉我:“小青蛙又回到了水面,它们又快乐地跳起舞唱起歌来。”学生对音乐作品认识理解只要掌握基本的音乐情绪,不违背作品的原意,都应给予鼓励,这样,不仅保护了学生感受音乐的独特性,又培养了创造个性。
三、创设意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教师不仅充分钻研教材,而且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都有好胜、好奇、好动的特点,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加倍爱护学生的语言和行动,引导学生耐心地观察、思考和探索,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为学生创造一切有利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在《狮王进行曲》教学中,笔者将教学内容与生动有趣的游戏相结合,创设竞赛的情境,是学生在充满童趣、游戏中掌握知识。在课中利用多媒体的形、色、声并具的功能,设计了“快乐动物园”,将竞赛题目隐藏在每个动物身上,有学生自由点击喜欢的动物,学生分组或个人来回答问题。这样不仅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而且能够在学习中陶冶学生的身心,培养学生积极开动思维的好习惯,增强竞争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问多解式的交流学习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比如:音乐描绘了什么?塑造了什么音乐形象?学生从初步的感受音乐上升丰富的想象,积极主动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进入一种愉悦宽松的思维境界,展开丰富的想象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畅所欲言。同样在《狮王进行曲》中,引子部分,充分发挥了发散性思维的作用:有的同学说引子音乐描绘了早晨森林苏醒的景象,也有学生说动物们都高兴地出来迎接狮王,士兵出来宣布:“狮王驾到,请大家各就各位”。同学们相互弥补、借鉴、启发,形成立体的、交换的思维网络。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是创造教育的开始,培养学生手脑并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在讨论过程中,在音乐的陶冶中学会创造,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发展,在发展中超越自我。
四、故事导入,激发学生表现音乐,创造音乐
小学音乐欣赏作品中,较多的作品可以借助故事来表现,这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掌握知识,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进行审美教育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彼得和狼》、《狮子》、《玩具进行曲》等,教师只要作必要的提示说明,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意图便可演绎出一些童话、故事或情境来。儿童在故事诱导下,避免了盲目、虚无的欣赏,从而使学生从中受到的教育更多、更形象。对于那些可以故事情境化的音乐作品,在基本的前提下,可以让学生用不同形体动作来表现乐曲的情绪化。如《龟兔赛跑》欣赏中,我对学生讲一讲大概的故事,然后再放代表乌龟与兔子的音乐。让学生有了初步的了解,再要求学生随着欣赏乐曲根据自我理解与感受,用手、脚、表情来表现乌龟与兔子的形态。然后分级进行讨论、研究,规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角色表演再加以评判。这一环节中不小组讨论更趋活跃。有的说、有的设计、有的表演,一些平时性格内向的学生也被轻松、活泼、愉快的小组讨论所感染,积极参与创作活动。通过评判,儿童们对作品又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作品所表现出的意义理解更深透,同时也体会了合作的成功。
总之,创造是发挥学生想像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行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我们要认真解读新音乐课程标准,采取各种有效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每天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孩子们便会“学海无涯‘乐’作舟”,音乐课堂便成为了学生精神上的家园。只有这样,音乐才能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中,成为其心灵里美好的东西,从而使他们真心地喜欢上音乐课。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创造性思维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沈适函.实用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出版社
[3]李新.心理学原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