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与生活同行
作者: 邵倩摘 要: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数学生活; 体验; 实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9-097-001
《数学新课标准》指出:使学生感觉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要求特别强调了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因此,每一位数学教师应当设计一些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把小学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它们成为一对数学课堂中“好伙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主动参与探索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使用价值。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生动的情境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可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教学新课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爆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例如:学习了“三角形的知识”后,我摄取了生活中的“自行车三角架、三角架桥身、平房房顶的三角架等等画面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想一想这些东西为什么做成这样的形状,大家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从而了解了三角形稳定性的作用。整个课堂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生活中有数学”。具体丰富的生活情境掀起了孩子心头的层层浪花,引起了无穷的遐想和学习的欲望。
又如在教学“米”的认识时,我利用已学过“厘米”,让学生动手去测量教室的长,在测量过程中,让他们感受用“厘米”做单位太麻烦,从而产生学习教大长度单位的兴趣……这样既为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作好了铺垫,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
二、运用生活经验,解决“学”问题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有了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习数学是他们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经验的总结与升华。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着好奇,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例如:教学“体积的概念”这节内容时,我把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让学生观察水面的变化,使学生明白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很多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这与‘乌鸦喝水’的故事一样。”我让学生思考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积极性很高,有的说乌鸦在瓶子里放了很多小石子,水面升高了;有的夸赞乌鸦很聪明,能想到用小石子使瓶子里的水上升,自己也要向乌鸦学习,遇事勤于思考、动脑筋……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又重新设疑,为什么瓶子里放进了石子水面会升高?经我这么一句,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逐渐理解了体积的含义。
学习数学知识是学生生活经验的组织和重新解释的过程,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动的东西。
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不是联系生活掌握数学知识、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而是能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生活听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形成一定的应用技能。所以,数学教师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体长一智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
以“比例尺的应用”一课为例,在学完比例尺的意义后,我让学生每一小组自带一幅地图进行一次全国各地的旅游,学生兴趣高涨,我问他们最想去什么地方,为什么想去呢,学生都踊跃发言,把自己最想去的地方告诉我。接着我问他们从宿迁出发要多长时间才能到达你想要去的地方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的说我不知道从我们这里到我想要去的地方有多远,还有的学生说我要乘坐的火车、汽车每小时可以行驶多少公里……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我逐步引导学生:你们现在手里都有了地图,你能计算出来从宿迁到你想要的地方的距离吗?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解题思路,最后我又让学生去查阅火车或汽车最快的车速是多少,学生根据时间=路程÷速度很容易就求出需要多长时间。在积极的探索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撞出了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深刻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又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我先让学生说说购物打折是怎么回事,然后让学生看下面的消息:五一期间,厂家为了促销,对衣服进行打折出售,原价240元的衣服,打对折优惠出售,如果你想买这件衣服,你需要付出多少钱?学生踊跃发言说出各种解答方案,使原本枯燥的百分数应用题生活化后,学生的探索欲望更高了。接着又出示:一个玩具熊原价98元,现在一家商店打九折出售,另一家商店买五送一,你准备去哪家买,为什么?学生的答案不一,有人说去第一家买,因为我只买一个;有人说第二家买,因为便宜,买多了可以送人……总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将这个原本复杂枯燥的问题解决得很圆满。这样的教学真切地让学生体会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到学数学亲切、自然、具体、现实。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应用数学知识改造客观世界是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随着社会信息化、数学化的临近,数学的价值与作用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把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的加工,在课堂上提供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用于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在体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中凸显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数学新课程标准
[2]小学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