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与对话共舞 阅读与作文齐飞
作者: 张伟亚摘 要:我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实践中,把阅读与作文相结合,让学生在广阔的天空中学作文,有事可写,有人可颂,有物可绘。
关键词:阅读教学; 与作文结合; 感悟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9-098-001
长期以来,传统的阅读教学纠缠于只言片语的“大意理解”、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主要内容,作文教学则在“学生没内容可写、提笔似有千斤重、错字病句连篇”的怪圈中挣扎。教学实践表明,阅读与作文是一个矛盾统一体,阅读是由内到外的吸收,作文则是由内到外的表达。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感悟、对话,并与写作结伴而行,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不仅包括课内,还涵盖课外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感悟生活
今天的学生不是没有生活,而是没有在看来平淡的生活中发掘出它们的情趣和意义。所以,关键是做教师的要教会他们采撷生活浪花的方法。
1.与网络对话
校园网、国际互联网中具有丰富的资源,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信息。在教学《碧螺春》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作文题:搜集有关茶的资料,举行茶文化发布会。在网上查寻之后,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有关茶的资料组织成一篇篇美文,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依恋就更深了。由此可见,利用网络阅读进行语文写作的练习,可以培养阅读兴趣、写作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发展。
2.与社会对话
语文来源于社会实践。因此,我充分发挥现实社会中的语文课程资源,把学生的视角由课内伸向课外,由校园延向社会。我要求学生收看电视新闻、阅读报纸,关心时事。这样,学生发现生活中有语文,生活中有作文,激起了写作的积极性。
二、感悟课堂
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中有大量记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课文,而且大多是图文并茂、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课文不仅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材料,其实也是一篇篇很好的作文范例,只要语文老师注意挖掘阅读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将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结合起来,就能有效地达到从阅读到作文的审美迁移。
在教学中,我运用新课程理念,探索阅读与作文的溶点,扎扎实实地进行了学生的作文训练。
1.感悟语言,与作者对话,领略感情美
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堂最主要的任务还是应该让学生品味语言,感悟形象,进入一个特定的精神家园,与课文里的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交流彼此的思想、感悟、经验等。还要引导学生去读出文字背后的感情,这样,才会不断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望。
如《水乡歌》是一首优美的儿歌,我在引导学生充分地读、议、感悟后,要求学生编首儿歌来赞美家乡,学生七嘴八舌,非常激动。有的说:“龙城什么多?树多,花多,公路多。千条路,万座桥,汽车一辆接一辆。”有的说:“家乡什么多?山多,鱼多,贝壳多。千座山,万座山,山坡一座接一座。”……学生的自豪感溢于言表。
2.感悟结构,与文本对话,领略布局美
内容与形式总是合而为一,浑然一体,密切相关的。精巧的结构,往往会使内容显得更美。正如海涅说的:“像首饰匠打金锁链那样精心地劳动着,把一个个小环节非常合适地连接起来。”如果你能运用些技巧,那此文章的结构自然会更美一点。
让文章跌宕起伏,如《山谷中的谜底》、《马背上的小红军》。不妨学着用悬念设置法试试,倘能做到悬念迭起则更好;不妨学着用情感抑扬法试试,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抑扬更替则更好;要不然用个设问句也比平铺直叙有起伏感。至于倒叙、插叙是必须掌握的。
让文章浑然一体。首尾相衔是最便捷的技巧;伏笔照应更能使文章紧凑;至于过渡句灵活多变的运用,自然能使文章增加美感,如《秦兵马俑》。
苏教版的许多课文在谋篇布局上都非常完美,堪称学生习作的典范。如十二册《烟台的海》按照“总分总”的关系构段,在分述的时候又以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每一节都由景及人,条理非常清晰。在学生充分自学、讨论、交流之后,我问:如果叫你模仿这样的结构写家乡的小河,你会写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写的习作由于条理清晰,语句较凝练,普遍得分较高。又如十二册《黄果树瀑布》一课是典型的参观游览记,先以感受开头“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然后按游踪的顺序,分别写了瀑声、瀑形、激起的水花以及下到谷底、登上平台的感受;在手法上,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展现瀑布雄伟的气势,表现大自然无限生机对人心灵的陶冶。以此为基础,教学习作六写一篇参观游览记也就迎刃而解了。
3.感悟联系,与内容对话,领略中心美
所谓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联系”,主要是指能从文章中提取中心内容进行缩写,如《牛郎织女》;能根据文章的中心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和续写,如《早》一课可想象鲁迅一早要做哪些事属扩写,想象《印度洋上生死夜》里主人公皮埃尔成为英雄后,将如何面对人们和亲友属续写;能变换文章的表达方式或文体进行改写,如学习古诗《村居》后可要求学生改写成记叙文。这四种文章要写好,都在于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是否准确感悟和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中心。与阅读相联系的还有读后感,如读了《给家乡孩子的信》后结合巴金爷爷的人生观谈感想。
这种随机进行的练笔,好处有四:第一,理解和运用相得益彰。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加以运用,运用又深化了理解,二者水乳交融,互相促进。第二,为练笔提供了现成的素材,学生很容易加以运用,降低了练笔的难度。第三,小练笔的随机进行,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中的密度,从而也极大地提高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强度。第四,这种练笔始终紧扣着内容、思想这条主线,使语言的形式和内容紧密相连,也保证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新课程明确提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的积淀应当是学习过程的积淀,作文的根在阅读,源在生活。众所周知,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阐述的正是读与写的关系。积极引导、拓展阅读,让作文素养的积淀渗透于学习的全过程,这种积淀是厚积薄发的底蕴,它绝不是摘抄好词好句所能够替代的。“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大诗人王勃给我们带来了经久的广阔、悠远的意境。今天我们新理念下的语文阅读,也应该是“感悟”与“对话”共舞,“阅读”与“作文”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