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情感在阅读教学中得以体验

作者: 陈勇

摘 要:学生主体的情感体验对文本的理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老师需要在阅读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情感跟着老师的节奏自然而然地得到激发,让情感的弦能够奏响美丽的乐章。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相交流的活动过程。

关键词:情感体验; 感悟思考; 启迪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9-100-001

学生主体的情感体验对文本的理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往往会出现重文轻情的现象,有时会有这样的现象:老师在课堂上讲得神采飞扬,激情澎湃,而课堂气氛却死气沉沉,学生没有反应,不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这样就难以产生情感的共鸣。此时我们老师就需要在阅读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情感跟着老师的节奏自然而然地得到激发,让情感的弦能够奏响美丽的乐章。

结合我自身的教学,我有如下的探索和发现:

一、视听结合,激发情感

我们都知道儿童对形象画面有着浓厚的兴趣,也易于理解,而抽象的文字不能吸引他们,只会使他们觉得索然无味,没有兴趣读到完,最多只是匆匆地扫视一下。那么根据课文内容制作的相关的课件和图片,以图像展示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并借助音乐的渲染,让学生随着音乐,透过直观的景物走进课文的意境之中,加深了体验和理解,感悟情感,启迪思维。在教学《这儿真好》这一课时,我出示一片荒凉的图片,并加入一段凄凉低沉的音乐,让学生体会小熊孤零零的感觉,这样学生不仅很容易地理解了“孤零零”这个词,而且让学生感到“这儿”,没什么好,随着学生浏览一幅一幅的图片,最终看到小熊通过自己的劳动把小岛打扮地越来越漂亮了,好多动物都住到这个岛上来了,小熊也开心地笑了,此时的音乐是欢快明朗的,学生也都和小熊一起开心起来了。也知道了“这儿”为什么“真好”。

二、创设情境,陶冶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加深学生的体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学生深有体会。因为文章是语言和思想的统一体,离开了具体的情境,我们就很难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

有一句话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让学生去意会文章不可言传的微妙之处,唤起激情,进入意境,有时凭借朗读可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激起他们的感情。我们要在教学中积极去创设,引导学生去体会。例如《大海睡了》这篇课文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描述了喧闹了一天的大海在夜晚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美丽景象,表现了大海的温柔和可爱。诗文虽短小,但语言流畅、优美,富于想象,字里行间却充满童趣,充满美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朗读能力的好课文。教学时我进行了范读,配上一段舒缓的音乐,类似于《摇篮曲》,伴着海潮声,我放慢语速,有的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我小声地读了起来,还有的加上了动作。我便趁热打铁,让学生跟着我读,再自己读,指名读……我为学生创设情境,再把他们引入其中,营造了氛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学生一遍比一遍读得好,使他们充分陶冶了情感。

三、启发想象,体验情感

如果老师能够巧妙合理地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不但能为语文课堂增辉添彩,还能拉近老师、学生以及教材三者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又如《歌唱二小放牛郎》是一首叙事诗,同时也是一首歌词。歌词颂扬了抗日小英雄王二小为了掩护八路军后方机关和数千老乡,把敌人领进埋伏圈,自己英勇牺牲的壮举。由于年幼的学生没有直接或间接经历过当年战火纷飞的场面,没有相关的历史的感性经验,他们就必定不可能体会到敌人的凶残和王二小的勇敢,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录像和配音,简介历史背景,并放映王二小机智斗敌的电影录象,朗读时配以音乐,这就把学生带到了当时的场景中。这样再现历史情境,用生动真实的画面,悲壮哀婉的音乐,通过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展开想象,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就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的各种精神情感。

又如《问银河》这一课极富童趣,琅琅上口,课文中的小朋友在夏日的夜晚,仰望银河引发了许多美丽的遐想。本课每段开头都是“银河呀,在你……”每个问题几乎都是“有……吗?”我出示精美的图片,帮助他们读懂课文,进入诗的意境,诱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我让学生人人争当小诗人,仿照这样的句式进行说话练习,学生思维的阀门一下打开了:“银河呀,在你清澈的河里有可爱的龙虾吗?”、“银河呀,在你的河岸边有花草树木吗?”…… 再配上音乐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体验其中的情感,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四、角色表演,增强情感

我们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教材中可利用的因素,扮演角色,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再现,进入角色,激发学生强烈的表达愿望,在角色中增强自己的情感体验。课文《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一首儿童诗,洋溢着浓浓的童真童趣。通过借助色彩鲜明的动画、音像手段等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诱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情感参与。在读到“睡、游、穿梭、歌唱、眨眼”这些动词时,有的学生情不自禁地做起了动作,我就因势利导,让他们像雨滴那样甜甜地睡、像小鱼那样自由自在地游、像蝴蝶那样翩翩起舞……课堂上充满着学生欢快的笑声和活跃可爱的身影,他们都争着扮演雨滴、小鱼、蝴蝶……给别人带来了快乐,自己也是多么的快乐啊!学生理解了课文中的我变来变去,最终为什么要变成荷叶的原因。通过表演,学生的情感增强了,课文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

在阅读教学时若充分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那么我们的课堂就真正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相交流的活动过程。

参考文献:

[1]江瑞相.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及反思,科学教育研究,2007(5)

[2]沙卫华.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中小学教育(下半月),2010年02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