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价值:走出语文教学评价的误区
作者: 孙瑞摘 要:“评价”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在深入贯彻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有些教师不能领悟新课程理念的真谛,走上了形而上学之路,误入歧途。文章在正确认识这些误区的基础上,通过反思寻找到了走出误区的对策,为正确贯彻新课程理念拨乱反正,使之回归正途。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学评价; 反思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9-109-001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标犹如一股清泉,注入每个教师和学生的心田,促使每一个语文教师更深入地思考如何进行有效地评价。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暴露出的一些新问题,一些与课改不和谐的现象,值得我们反思。
一、走出模糊性和功利性的评价
课堂上,当某个学生朗读课文比较好时,教师都会夸奖他:“你读得真棒!”这个学生读得棒在哪里呢?不得而知。教师的评价语缺乏针对性、准确性,能给学生带来什么启发呢?“你读得真棒!”这种模糊性的评价语放在任何一个读得好的同学身上都行。其实,教师的这样评价语,学生弄不清楚自己朗读“棒”在哪里。
教师应该准确地肯定学生朗读课文时哪些方面读得好。朗读的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标点的停顿、语速的快慢、语气的把握、情感的体现、语音的标准、汉字的正确、流利的程度等。教师评价学生朗读时,应该从这几个方面给予肯定或引导,学生才能明白朗读时应该注意些什么,这样的评价才能促进学生朗读得更好。
二、走出武断性和急切性的评价
一位老师教学《春天》一课时,微笑地问学生:“桃花在春天为什么盛开?”其本意是想让学生明白“因为天气暖和了,春天到了,所以桃花开了。”而学生的答案却五花八门……然而,学生这些有创意的见解都被教师否定了。他严肃地对学生说:“因为天气暖和了,春天到了,所以桃花开了。你们怎么会没有想到呢?”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是一种有极大个体性、差异性和丰富性的心理行为。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是他们对春天到来的不同感悟,多么有新意,他们的想象力是多么的丰富,不正是学生个性的鲜明的体现吗?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不要人云亦云,赞赏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适时地把他们的新想法、新创意、新探索引向主动学习、主动发展之中,努力去呵护他们,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如果教师不那么武断,能微笑地说:“桃花觉得我们小朋友很聪明,说得真好,它很开心,想和我们交朋友,这样桃花就开了。”我想,听到这样的评价,学生就敢于大胆地去想象,他们的想象力会越来越丰富。
三、走出随意性的评价
课堂评价时,教师在倾听的基础上还要认真思考,不应该随意地评价学生的见解,而应该利用自己对学生的评价语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如果老师能微笑地说:“你的看法也有道理,如果你能从‘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个角度去分析,我相信你会分析得更好。”这样的评价语不仅不会伤害学生,还能从思想上引导学生。
一位教师教学《放弃射门》时,让学生对“福勒放弃射门的做法”发表自己的看法。许多学生都从福勒有高尚的体育风范这个角度来肯定福勒的做法是正确的,是高尚的。老师面对这些答案喜笑颜开。有一位学生说:“我认为福勒的做法是错的。人们常说‘胜者为王,败者为窍’,‘赛场就是战场’,福勒没有把握住这次射门的机会,他不是一个称职的球员。”老师听完这位学生的见解,认为他没有从福勒具有高尚的体育风范这个角度去分析,马上说:“你的看法是错的,你坐下。”这位学生红着脸、低着头坐下。如果老师能静下心来想一想,这位学生的看法不是没有道理。而这位老师随意地评价学生的看法,使学生独特的阅读个性陷入困境,挫伤了学生的自尊,抑制了学生的思维。
四、走出一味追求多元的评价
如何在师生、生生的平等对话中淘出金沙,凝结成真正的“金子”?教师就决不能做放任自流的旁观者和毫无价值取向的中立者,理应从整体着手,在关注学生独特体验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引导。教师的评价、引导,很好地把学生的独特体验与课文的人文价值统一了起来。在学习《九色鹿》时,有一位老师请学生谈谈自己对文中的两个主人公——九色鹿和调达的看法,在学生们谈了九色鹿的善良、勇敢,调达的卑鄙之后,为了让学生有多元的理解,老师这样启发:“对调达还有没有不同的理解?”在教师的“诱导”之下,有学生说:“调达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因为九色鹿救了他,他说愿意永远做他的奴仆,终身受他的驱使……”老师随时肯定:“你读书可真仔细,有与众不同的见解。” 另一老师在执教《九色鹿》时,有学生也发表了与上述学生类似的观点,教师马上作出评价:“你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但窥一斑不能知全形,再好好读读全文,你一定会改变自己的看法。
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一味地强调学生的多元化体验,把课文的理解机械地割裂成一盘散沙,至于课文的人文精神何在,怎样正确引导学生感悟、体验课文的实质,从课文中获得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恐怕没有深入思考。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个性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五、走出过于甄别的评价
及时、准确是评价的基本要求,评价过程中要注意因人而异,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要求同存异。有些学生思维敏捷、能说会道,有些学生生性内向、不善言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评价学生有一句时髦的话:“谁能比他说(读)得更好?”紧接着第二位同学的发言,教师马上作出客观评价,目的是在肯定学生的同时,激起更多学生的好胜心和学习欲望。
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分层教学评价,教师根据平时对学生各方面表现、能力的观察,在心中把学生分成若干个不同的层次,当学生发言、练习时,教师用一把弹性的标尺(即不同的要求),关注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作出评价。不管怎样的评价,都不能作不同水平学生的横向比较(也不能比较),而是让学生把老师的评价作为自己前后学习情况的纵向比较,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