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 因人施教

作者: 王甫

摘 要:随着小学美术新课标的提出,小学美术教育也有了新的“诠释”。人文性、自主性、创造性、创新性,已经成为现如今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因地制宜; 手工教学; 动手操作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9-110-001

在美术教学中,一些美术教师表示小学美术手工课难上,我认为并不难,教师可以灵活运用,结合课本因地制宜地教学。首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师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课前准备对于手工课来说尤为重要。尤其是材料准备得充分与否与手工课的成败密切相关。只有作好了充分的准备,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工作。

1.教师的准备

1.1教师在课前必须明确本节课的能力目标,学生是否具备学习本课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教师也可以根据本课的内容巧妙地与当地的教育教学环境相结合,在不违背本节课教学目标的情况下可以添加和改变课本中的一些制作方法和材料准备上。

1.2教师自身方法和技能准备。教师应了解一些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教师课前也应做好样品、范作等,通过制作,能提高教师操作的基本功,掌握操作过程中的技能、技巧,了解操作中应注意的地方,预测学生在实践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寻找制作中的难点,找到解决难点的有效方法,这样有助于教师示范动作规范、熟练,指导到位。

1.3如教学需要可以适当准备多媒体。

2.学生的准备

教师要指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材料,发现材料,挑选材料,收集和积累材料。材料得到保证,课上制作才能得心应手。如我在上六年级第十二册“我设计的服装”这一课时,根据我校位于当地废旧塑料集中点这一地理环境和本地学生对很多塑料材质的特别了解,要求学生寻找一些有用的且材质适合本课的塑料材料为他们的作品添加特色。

二、课前情趣的导入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应该创设一个开放性的手工制作教学环境。就是说不拘泥于40分钟的课堂教学,使教育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延长评价时间,给学生创设一种轻松的氛围。由生活实际进行课堂教学,针对具体内容,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而然,顺理成章,导入课题。从学生所熟知当地的地理人文环境入手,引导学生,让他们消除对手工课的畏惧和厌烦心理。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事实证明,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开放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充分激发他们的情趣,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的创作能力。

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儿童通过想象将所感知的形象材料加以分析、综合、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心理素质及能力。手工课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结合自己手中准备的材料,展开想象的翅膀,制作出有特色的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创设让学生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尽情表现、自由创作。比如在指导学生进行制作时,我要求他们树立与众不同的观念,利用自己不同的材料,制作与众不同的作品,发挥自己不同的想象力,从而科学正确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但目前手工课存在一些问题:

1.材料带不齐

课堂教学中,每一位美术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遇到孩子没有带材料,就会帮助他到其他的同学那里借。但是我觉得并不是每次都能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最好能有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不耽误正常上课,又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我认为遇到孩子没有带材料,教师一定要沉着冷静,从培养能力的角度出发,找事物的相同点和相通之处,来思考解决的办法。比如:我在上“我设计的服装”这一课时,有几个学生彩色纸没有准备齐,我就引导他们利用自己手中的塑料材料来代替没有的彩色纸。而有的学生善于画画,那么可以用彩色笔画出彩色的纸来,画出来的彩色纸更活泼可爱;还有的剪纸技巧不行的学生,剪刀功夫不好可以用手撕纸来代替,撕纸的效果很不错,又可以锻炼孩子小手肌肉的灵活性;橡皮泥没带时,可以利用农村美术教学的特色,就地取材用粘土进行创作。如果材料还不够方法用不上,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没带材料的孩子和材料带齐的孩子组成一小组,共同使用材料,并完成手工创作。

2.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如果是孩子本身不愿意参与手工课,随意让自己忘记带材料,那教师就要考虑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了。

激发孩子学习的主动性,才是上好手工课的有力保障。能积极准备手工课要用的材料,有的还会主动寻找不同的材料来创作。在手工课中,我采用了很多方法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我会把自己的范作送给材料准备得最充分的学生,把“最佳作品”奖给材料准备得最积极的学生。我还设计了学生们的档案袋,每节课对学生们准备材料的情况进行登记并奖励,作为一学期美术成绩评定的其中一项参照。这样一来,学生们的主动性增强了,手工材料准备得更积极了。他们会在课前主动问我:“老师,明天美术课带什么?”“老师你看我带了很多种塑料材料!你可以帮我一起做吗?”孩子不但能积极准备手工课要用的材料,有的还会主动寻找不同的塑料材料来创作。

3.喜欢照搬书本,没有创新没有特色

手工课的创作过程中,经常看到有的孩子模仿书中的范作制作手工。结果,完成的作业有一半左右是大同小异的。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就要多让孩子欣赏范作和做得好的同学的作品,结合自己手中的材料,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制作,以此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我认为特别是同龄人的作品,他们会更感兴趣。

最后,我认为手工是较能体现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创新意识。那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才能保证在众多学校教材统一的情况下,所制作出来的作品能够有创意、有特色!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