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科学探究 还课堂于学生

作者: 方志华

摘 要: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说数学”、“猜数学”、“做数学”、“说数学”、“用数学”,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历深层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实践、发展、创造,从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学习; 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9-114-001

课堂应是师生教与学的主阵地,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自主发展最主要的时空环境。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以为在课堂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而又科学的探究。那么,如何让学生有效地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几点感受。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问数学”

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没有思维。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立足学生的知识基础,抓住学生思维的热点和疑点,巧妙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提出问题。再让学生通过对所提问题的比较和评价,从中选出适合学生研究且切合本课教学目标的问题,使学生尽快地明确要探究的问题,把思维集中到要解决的问题上来,对所要探究的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主动进入学习。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导入新课时,我设计这样的环节:出示学校绿化平面图。学生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这几个花坛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我还想知道这两个花坛,哪个花坛的面积那个大?但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这样既复习了与本课学习目标相关的旧知识,又筛选出了切合本课教学目标且是学生想要急切探究的问题。正是在这种强烈欲望的驱使,接下来的探究活动才显得更具主动性和思考性。

二、创设宽松情境 让学生“猜数学”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和假设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学生的思维活动从具体经验向抽象思维的一个跨越,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当学生对所要探究的问题产生强烈探究欲望时,我们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提供一定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敢于猜想,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思维的冲突与再加工后形成的假设结论。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设计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一环节。问题刚一提出,就有同学举手,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相邻两条边的乘积,因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都是相邻两边的乘积;也有同学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关系……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尽量调动学生的个体思维,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智能去思考、去发现,不要过早地肯定或否定学生的猜想,以保护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

三、创设开放情境,让学生“做数学”

学生面对的问题,教师不再告诉他们如何如何做,而是给他们时间与空间,放手让他们“乱七八糟”“真刀实枪地干”,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创造”,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结论。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还设计了“你打算如何验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相邻两条边的乘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关系等猜想呢?”的环节。问题刚提出,学生纷纷举手,有同学说: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小方格的边长为标准单位长度),再数算、比较;还有同学说:剪—拼—量—算—比;也有同学补充说:平行四边形的底应画在方格线上,最好是整单位长度;还有同学补充说:剪时要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样拼成的图形才可能是我们已学过的长方形或正方形……这样一个探究方案就这样被学生周密地制定出来了。接着学生们纷纷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片或方格纸有序地忙开了……学生们能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有序的科学探究,并在这个过程中,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增长自主探究的能力,获取数学知识,也逐渐形成了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四、创设交流情境,让学生“说数学”

新知探究完,这时的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显得尤为重要。它能使个人的探究活动、探究方法成为集体的财富,也能使学生把对一般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时教师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把自己在一系列操作活动中的发现尽可能多地收集起来。在小组、在全班中作汇报。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如:“他的看法可以吗?你有什么不同意见?”去诱发学生学会表达与倾听;“你敢于第一个发表意见真勇敢、你能主动提出问题、提出建议真了不起。”激励学生敢质疑……使学生在评价、争议中发现差异,在思维的碰撞中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次的理解,达到共享、共识、共进的目的。

五、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用数学”

“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体验数学的价值。

例如:在学习了“数字与信息”后,有学生用数字表示自己学校所在的位置:2258070100080(宝应-黄塍-邮局-东-80米处);有学生用数字表示自己家所在的位置:2258073404500(宝应-黄塍-邮局-西北-4500米处);还有学生用数字表示自己学校的位置:025346(学校2号楼五3班4组6座)……在深入生活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明白:实际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才能,也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实践证明,自主科学探究 还课堂于学生,这不仅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也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自主、独立或合作,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索与发现,学生对探索得来的知识的理解才会更深刻,掌握才会更牢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