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朗读训练策略初探

作者: 周益

摘 要:朗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育人价值,但现行小学语文课堂朗读训练时间不足,朗读训练与理解文本脱离,朗读个性不突出的问题普遍存在,本文依此分别阐述给足朗读时间;目标明确,有层次指导;灵活运用朗读形式与合理评价,提升质量的朗读训练策略,为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提供参照。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085-001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直把学生的朗读训练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从古代私塾里传出的伊伊呀呀地吟唱,到现代学校每天的琅琅书声,朗读成为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对小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呢,笔者提出如下策略。

一、针对需要,给足朗读时间

教师教学依据学生的年段特征、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学情,在教学目标的统领下,针对需要,合理地安排每节课需要的朗读时间,依据教学目标要求,让每一个学生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地朗读,朗读中做到读准字音,不读破句,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朗读样子,就匆匆过场,草草收兵。

学习语文,感受很重要。《朱作仁谈朗读》中这样说:“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①让学生多朗读,学生通过朗读去体会、领悟,教师不以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去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课堂上教师需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冗长的讲解让位给朗读,让花哨无效的活动让位给朗读,从而保证课堂上的朗读时间。

二、目标明确,指导层次清晰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总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训练的设计、策划应全程指向这个目标。有层次指导学生朗读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逐步达成训练目标。

1.循“序”而训有步骤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朗读训练的渐进性,循“序”而训。朗读从认读开始,首先要正确认读文本的字词,读准字音,扫清阅读的障碍,达成读正确的目标;其次是能把文本连起来读流利,感知文本的基本意思;再次是能把意思准确表达出来,饱含思想感情;最后能内化于心,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朗读的层次性要求,宋代理学家朱熹对朗读这样认识:“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② 这是对朗读的基本要求,他还进一步这样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2.突出重点有主次

朗读训练突出重点的策略有两个维度:一是突出课文的重点篇目、重点段落、重点词句。站在全局审视教材,每一篇文章都是文质兼美,但是每一篇课文的朗读训练重点并不是一样的,学生朗读能力提升的生长点和节点也不相同,单就一篇课文的个例来看,每个段落表现中心,表达情感的作用也不一致,有些重点段落用词准确,句子含义深刻,是朗读训练的极好示例。朗读训练中,把这些重点内容突出出来,既可以避免平均用力,浅尝辄止,又可以促进学生对重点段落的理解,训练学生的语感,为理解全文打下扎实的基础,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提升能力。二是依托文本,突出文本内在理解。朗读训练依托文本,基于阅读活动的本质进行,避免“纯技巧”的空洞说教。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③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朗读的语气,停顿、重音、轻重、缓急、呼吸等技巧的灵活运用,但更主要的还是要深入地理解文本,用自己内在感受来支撑朗读技巧。所以朗读训练要突出“内在需要”这一重点,把朗读训练与加深理解有机结合起来。

3.尊重个性有追求

最美的朗读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文本融合,与作者心灵相通。只有真正做到与作者同欢娱共悲切,才能情出肺腑。对文本理解与情感的体验是有着很强的个性色彩的,朗读正是这种个性体验、自我感受的外化,学生抒发自我真实的情感,尽情表达自己独特的体味。

三、扎实有趣,恰当选用形式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上指导朗读的形式丰富多样,常见的有录音范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小组朗读、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读、开火车读、轮读、比赛读、对比读、配乐或配视频读、齐读等。

朗读的多种形式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要根据课文的难易程度,文章的层次,体裁的特点,灵活选择朗读方式,在有效达成训练目标的前提下采用恰当的朗读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增强朗读的效果。

四、合理评价,提升朗读质量

教学评价具有导向、诊断、激励、调控等功能。朗读评价亦是如此,学生在朗读之后,教师或者同学给予恰当的评价,对激励学生的朗读兴趣,寻找朗读存在问题,提升朗读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什么样的评价才是合理的呢?首要要准确,准确评价是根本,教师自己或引导学生评价朗读,要结合文本进行准确评价,比如一个学生读得好,可以表扬读得棒,但是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棒在哪里,不能一句“你真棒,大家也这样读一遍。”草草过场;第二要有层次,读同样的内容,在课堂的不同环节要求不一样,课堂评价语言也应该有所区别,要与教学保持同步,由浅入深进行有层次的评价;第三,评价要多元,教师在朗读评价上绝对不能家长制作风,要引导学生互相评价,也要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最后,评价还要注意激励,让充满激励的评价为学生树立信心,获得不断前进的动力。

充分认识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理性审视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现状,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感到责任在肩,让我们共同努力,科学施教,推动母语教育走向辉煌。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杜,2006

[2]李政涛,吴玉如.“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

[4]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索与认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6]陶行知.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①朱作仁:《朱作仁谈朗读》,引自《中外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第29页。

② 朱熹:《朱子家训》,引自http://baike.baidu.com/view/973493.htm

③ 叶圣陶:引自《文学教育》2005年第16期,第18页。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