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作业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探索与思考

作者: 陈翼飞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分层作业的做法,正是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从作业的设计、学生的分组到分层批改、讲评和评价,无一不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关键词:分层作业;评价方式;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2-005-001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分层作业。分层作业策略正是以教学最优化理论为指南,对教学的布置作业这一环节、要素进行优化.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学习效率,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发展。

一、分层作业的设计

1.作业难度、作业量分层的依据

作业一般分为三个层次:

c层(主要针对学困生),侧重于简单模仿型作业。旨在促进学生重视基础知识,打牢学习基础,在做作业的过程中能获得一定的成功喜悦。实现学生乐意做,提高他们向上递进的信心,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

B层(主要针对中等生),侧重于基础作业,辅以综合作业。旨在复习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综合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

A层(主要针对优等生),侧重于综合实践应用作业,辅以扩展性思考题目。旨在让学生在运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作业设计中体现作业的层次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既要有统一要求,又能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如何在同一份作业中体现出来,便于实际操作呢?

首先,标明每题的难度供学生自主选择参考。把基础题、中档题和高档题分别标识出,在一份作业中三种难度的比例基本按7:2:l,使学生在选择难度的同时已经能够兼顾选择作业量,而且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不断调整选择哪些题为作业。

其次,放缓难题的坡度也能体现分层作业。将难度较大的习题分解成有坡度的几个小题,供不同程度的学生选择,不仅能让学生感觉即使是最难的题自己也能做几步,体会成功的快乐,还能让学生从有坡度问题中体会做难题的方法,有效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再次.对具有典型意义和包含典型方法的题,要求学困生一题一解,优秀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这样使得作业数量、要求留有弹性,不搞一刀切,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协调发展的空间。

二.分层作业的布置和讲评

1.学生自主确定自己的分组

原则上对学生不作具体分组,但在班级提出分组的大致想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对自身的期望对号入座,即:从高到低为A B c三组。这个过程需要老师分别个性化指导,指导学生对自己客观公正的认识,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这是分层作业能够顺利实施的前提。

2.作业选择的要求

要求B组同学必须完成低档和中档题,并鼓励B组同学研究高档题;c组同学必须完成低档,并鼓励c组同学研究中档题;A组同学必须完成低档题中的一半(一看就会的不要求做)和中档题的全部以及高档题的大部分(不要求全部做出,但要有思考的痕迹)。对班级里特别优秀的和特别困难的学生,还可采取分层作业以外的个性化:特别困难的学生,开始时可以只做基本题,但要尝试思考,仔细听讲评后再做中档胚,争取做到“听后一百分”。对于订正后还不能全懂的学生,就需要针对他们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再设计点题目让他们补做,练一次,进一步,再练一次,再进一步。对优秀学生实行作业“加餐制”和“自修制”。

3.作业的收交和讲评

分层作业实行分层收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为了便于操作,我在这三类学生中分别设了课代表,分门别类收发作业,便于教师批阅。

分层作业后的有效讲评是分层作业取得效果的关键。教师要认真批改每一组题目并做好统计工作,我认为重点讲评以下几方面的习题比较有效:

3.1错误率高的低档题和中档题;

3.2部分同学没做的高档题。

这两类题的讲评既能给全班学生夯实基础,纠正错误,也能让那些没做高档题的学生共用辨别其他同学的错误,开拓视野。

3.3虽然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对,但可一题多解和一体多变的题,这类题中往往包含了重要的物理思维和方法,但由于难度不是很大,学生也能想到一些。这类题的讲解可集思广益,让学生自由发挥,对于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学习物理的兴趣都是非常有用的。

讲评过程中的“留白”也是至关重要的。讲评后留出几分钟的时间供学生在作业本上把当天的知识进行小结。通过小结当天的知识点、解题方法以及解题时的独到见解,积累方法,优化解题策略。同时鼓励c组的同学去思考和尝试做B组的作业;B组的同学去尝试做A组的作业;A组的同学去尝试自己出题,一题多变。对他们成功的尝试要给予大胆的鼓励和表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成功的愉悦,进一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提高学习兴趣,让他们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三、评价方式的改变

分层作业的布置强调因人而异,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评价也要分类评价。具体来说,就是在评价学生的作业时,对分组收上来的作业按不同的标准进行评价。对c组学生判分和时间限制都适当从宽,对A组学生则适当从严。例如,对c组学生,做对基础题,就可以给满分,如果他还能做出部分中档题,则可以加分。对B组学生,只要能做对基础题和中档题,就可以得满分,做出部分高档题则可以加分。对A组学生,能做对中档题和高档题就得满分,如果作业速度特别快或解题方法特别好或者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不仅能加分,还可以由他自己在全班介绍他的思维方法。通过分类评价,使每一层次的学生不仅做好本层次的作业,还能有不断“跳一跳,尝试上一层次”的愿望。

总之,教师应围绕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个核心,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在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同时,改变作业设计、布置与评价的技巧,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提高作业的质量,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