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创新技巧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罗云丽

摘要:教学中把创造性思维中常见的一些技巧和方法与课程内容以及学生思维特点等实际情况相结合,把这些思维的技巧和方法渗透在教学的具体过程中,并注意与教学的艺术(特别是引导的艺术)相结合,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一定会得到切实的加强与发展。

关键词:创新能力;技法渗透;引导;激励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2-007-001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并强调:教育在培训创新精神和培养出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由于物理学科的特点,物理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有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一、创新的基本理论和常见技巧

“创新”是指能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创造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全新的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的过程。当然,对于学生,“创新”也包括对学生个体是前所未闻、前所未见的精神的或物质的产品。

常见的创新技法有组合法、设问法、逆向异想法、信息交合法、类比法、移植法、聚散法、联想法等等多种形式。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单独应用、渗透这些方法、技巧或者把它们加以综合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从而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

二、创新技巧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渗透

下面,就以初中物理《热机》(人教版为“内燃机”)为例,介绍教学的主要进程,谈谈这些创新技法的具体应用,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

[教学流程]在上课之前,把热机模型的各部分,用纸蒙起来,上课时,根据需要逐一展示。这样就可以不断更新教学情景,维持学生探究热情和兴趣。

根据初三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决定由化学课上的氢气爆鸣实验的实验装置开始引导,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首先,用投影片投影这一实验的情景(也可实验做一下),引导学生:(1)这一实验的能量转化关系如何?(2)既然是内能转化成机械能,那么,我们能不能加以利用呢?像这样“呼”的一声冲上天,恐怕利用不起来,想想,有没有办法使我们的这个铁罐子不飞上天呢?[技巧渗透]在这里渗透缺点逆用法。(缺点逆用法主要是指对某一现象或原理的不足,运用逆想思维,把它的主要优点运用到另一事物中。)

这时,学生通常想不到办法,就需要再次引导:能不能从运动的相对性上考虑考虑呢?这时,就会有几名思维积极的同学说,把铁罐固定,并给它的开口端加上一个塞子,让塞子活动起来。教师趁机撕下一片纸。出示“气缸”和“活塞”。[技巧渗透]在这里渗透了创造发明的常有技巧一添补法。(添补法是指针对某一事物,给它添补上具有特定功能的部分或器件。)这样做一方面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另一方面,使教学情景得以转换,以方便后面的教学。

此时,教师再引导:同学们请想一想,机器是要连续工作的,活塞被压下去了,不回到汽缸的顶部,就没有办法再工作了,又该怎么做才能让它回到汽缸的顶部呢?这时,学生通常很难回答。教师就根据学生的客观实际提示:你见过老式的蒸汽火车吗?它上面的车头部分,还有印象吗?——创设情景,鼓励学生进行联想,并留一点时间让他们进行思考。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后,有人就会提出方案:可以把这个装置变小,移植到活塞的下面,组装起来。教师出示“曲轴和连杆”,并给以提出方案的学生表扬或鼓励。[技巧渗透]运用了移植法。对于发散性思维,特别是其中的联想思维,知识的储备是相当必要的。另外,创造技巧中强调及时表扬鼓励的原则,以保持其探索的积极性。同时教育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创设教学情景所引发的创新兴趣是一种暂时的不稳定的直接兴趣,随着兴奋期的衰退,创新兴趣、创新动机也会随时间的推移,甚至消失,我们必须使用一些方法维持并能增强学生创新兴趣,将它转化为一种稳定的创新动机。

接下来再说:我们还有一些问题:我们的热机现在只能工作一次,能不能再加改进,让它能连续工作呢?(再次启发学生思考)。

教师进一步引导:燃烧需要燃料和氧气(空气),该怎么让它们进来呢?学生说:开一个进气孔,一个进燃料的孔。这时,教师出示进气门并提问:我这儿只有一个孔,怎么回事?学生:让空气和汽油一齐进来,这样就只需要一个孔了。[技巧渗透]这里就是用的设问法中的改造法。

教师问:“空气和汽油进来了就会燃烧吗?”“不会,必须点燃。还必须加一个点火的装置。”学生马上就会想到:还必须加一个点燃装置——火花塞。教师再撕下一张纸,展示火花塞,肯定学生的想法。[技巧渗透]这里渗透了组合法中的添补法。

再提示:燃烧完了,它可以对外做功了,但是,汽缸里面全部是废气,不能再次燃烧了,如何才能把它排出去呢?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想到:再开一个排气门。教师出示排气门。[技巧渗透]再次运用组合法中的添补法。

接下来的教学中.在前面“发明”的基础上,热机的四个工作循环就比较容易了,因为学生们自己“发明”了汽油机,当然也就完全掌握了各个器件的工作原理和作用,教师只要略加点拨就行了。

[总结与反思]在整个“发明”过程中,通过一连串的提问、引导,既学会了教材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又深入了解了它们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体会到了进行创造发明的一些常用的方法,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了创新的乐趣,而且这一次成功的探索、“发明”将极大地激起同学们再次进行探索的热情和兴趣。

“发明”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参与创新的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也必不可少,体现了课堂学习中师生的合作关系,也就是物理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合作学习。教师的职责越来越少地体现在知识的传授,而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引导、激励学生的思维活动上。

参考文献:

[1]创造技法,因特网。

[2]中央教科所所长阎立钦.关于创新教育的几个问题,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第1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