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作者: 朱海燕

摘要:创新思维的培养是目前我们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作为担负教育重任的教师,应当将创新思维的培养作为自己的教育方向,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关键词: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2-035-001

笔者根据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认为要真正实施创新性教育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做创新型教师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胡东芳教授在《谁来改造我们的课堂卜文中是这样描述的:“在中国的课堂,我们只能看见所有的孩子都是腰杆挺直,双手背后,两脚并齐。教师讲课的时候,学生们鸦雀无声;老师提问的时候,学生们无声地举手的姿势都是统一规范的。这样的画面犹如到了军营一般。在让人感到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这是一种封闭式的课堂。是一个没有活力、没有生命力的课堂,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而作为知识传播者的教师,也只是照本宣科,毫无创新可言,学生的学习主导性地位也不能体现,学习兴趣大大降低,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同时,教育学也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胚的能力。因此,切实转变教师教育观念,争做创新型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首先要摆脱旧的教育体制的影响,尽量营造一种开放的课堂环境,要让学生真正从封闭的课堂中解脱出来,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则要深入研究挖掘教材,要根据学生实际和课堂状况灵活使用教材,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设计一些互动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分析得出答案,教师及时和他们分享这种成功的喜悦。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光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过程,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二、加强“探索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探索性学习”强调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在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指导下,受教育者自主合作地对以知识能力(或情感)为内容的教材文本进行全方位、多体系地探索思考,从而掌握教材文本所蕴含的知识能力(或情感),获得发展。据此,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苏联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所说过这样一句话:自主性之所以重要,首先不是因为它在生活中有用,而是因为它符合创造性的自我发展;离开自主性,就不能获得发展。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后学生练习的方式,要求学生先独立自主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思考探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做学习的主人。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同时也要求他们具有较高自学能力。

其次,要培养学生质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学习离不开质疑问难。“质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巴甫洛夫语)。因而教师要避免在教学中把问题“讲”白,然后让学生进行相应的练习,在不断强化中使学生“学会”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以此达到教学目的。这种教学过程和方式固然有效,但是如果不给学生自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只会被动接受,问题意识会被弱化,可持续优化的自身学习能力就会降低,最终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只有学生自己发现了学习中存在的不能理解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他就会积极调动自己的思维及原有知识储备,利用各种方法方式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而然会有所发展。

第三,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心理学认为:“学生的交往动机表现为主动参与探索讨论和小组学习活动,喜欢与其他同学交流学习问题。”课堂上的讨论行为是学生之间的一种互动方式,他们交流观点以形成对某一问题较为一致的理解、判断。实践证明,合作学习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合作观与竞争观,达成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顺应教育社会化的需求,因而很快就成为一种主流教学方法。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独立对教材进行学习,更要鼓励学生能积极融人班级这个集体中,要集大家之智慧,一起来讨论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拿出来。

三、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营造创新环境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爱满天下”。他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人在儿童少年阶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儿童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笔者认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要求有一个相互信任、尊重、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只有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在数学教学中给学生的创造想象和思维插上翅膀。要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允许学生出现失败或失误。不要过早地对学生的活动作出结论或评判,尽可能给学生创设一种自由活动空间,让每个学生都在轻松的教学气氛下进行创新思维活动。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激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张扬,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新知识。开阔知识视野和知识间的迁移。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气氛的营造和环境的设置。如: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学生自由组合讨论解答,然后将各组的答案予以比较,并让每组同学讲出各自的解题思维,而教师对这些解题不给予评价,而是让同学们自己比较出最优越的一种解法。这种轻松、愉快、活跃的气氛,给学生以创新的动力,实践证明:良好的教学氛围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学习活动,更加有利于知识的创新,也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其个人的发展,更加关系到科技的引领和国家的未来。所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坚持祖国的教育方针,致力于创新教育的研究和探讨,培养祖国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