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体育教学中得天独厚的优势

作者: 蒋林峰

摘要:体育课是将智慧、体质、意志和道德品质融为一体的综合教育。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同其他学科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可以通过体育课的教学,在不断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使学生们在学习体育技能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锻炼。

关键词:教育;体育;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2-039-001

长期以来,体育一直被视为一门极其独立的学科,一直以强身健体和培养运动技能为主要的目的,很难建立起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德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似乎只与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等科目联系密切。现在,要求寓德育于体育教学中,也许有人要认为多此一举,但它们二者真的就没有丝毫联系吗?体育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体育教师要结合体育教学特点,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不断提高他为革命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他们服从组织,遵守纪律,热爱集体,朝气蓬勃,勇敢顽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所以,体育教学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使学生把学习目的、生活目的与祖国建设远大目标统一起来,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同其他学科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得天独厚的条件,它可以通过各种身体练习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诸多思想道德和意志品质。

一、体育教学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

每当国际赛场上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动听的国歌响彻全场的时候,十几亿中国人都会激动不已。我国体育健儿在国际赛场上频频表现出众,极大地激发了每一位中国人。组织学生观看反映我国体育事业巨大成就的录像、收听广播等,很能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激发了学生勤奋学习,积极锻炼身体的自觉性,为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奠定了基础,并且成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和民族财富。这些成绩本身就是一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科书”。

二、体育教学是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

体育活动中经常会搞竞赛,而大部分竞赛项目需要好多人配合完成。在竞赛中,参与者很容易意识到自己与集体的直接关系,这就有助于培养学生互帮互学、互相保护、团结协作精神和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足球、篮球、拔河、田径等项目,这一方面的教育功效都十分显著。在球类项目的教学中,结合其集体性和竞争性的特点,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应变能力,团结合作,充分发挥集体力量,让学生感受到球类比赛的胜负是靠集体力量和相互之间的密切配合,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同伴的失误,正确对待对方的犯规,决不允许施以报复的手段;要正确对待裁判的漏判、误判,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待裁判对双方的判罚。

三、体育教学是实施礼仪教育的重要途径

体育教育与礼仪教育在许多方面相互渗透。例如,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的基本动作训练、形体训练、仪态仪表训练等,每一个细节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规范。它与礼仪教育中的就举止礼仪、品貌礼仪、形体礼仪自然对口结合。另一方面,要求学生精神饱满,举止文明,在礼仪教育中,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这些又正是体育教学中的基本要求,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条件。

四、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顽强意志

现在学生中,独生子女多,在家中家长往往迁就,参加劳动锻炼较少,存在着“骄”、“娇”二气,在体育教学中经常表现为怕脏、怕累和意志薄弱等缺点,例如在800米达标测验中,有些同学由于缺乏拼劲,最后以几秒之差而达不到标准;在练习跳远时,怕鞋子搞脏,练习不认真等。教师一旦发现学生这些问题,应采取有效方法,鼓励学生用顽强的意志去迎难而上。久而久之,学生通过不断训练使意志力、承受力逐步提高。因此,体育教学为培养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创造了条件,为适应未来的艰苦创业打下了基础,为养成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难、不怕险的良好品质做出了十分有利的贡献。

五、体育教学对学生组织纪律观念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习有目标,教学有常规,比赛有规则,练习有纪律,这些对培养学生组织性纪律性有很大的帮助。为使学生达到一定的运动量,要根据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训练标准,采取不同的组织教法。体育项目都有严格的要求,光“立正”一项,就有七八点要求,学生在训练时,要有高度的纪律性,否则步调不一致,劲不住一处使,心不往一处想,那么其学生组织性纪律性水平也一定不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长期参加这种规范的、严格的、有组织的体育活动,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对培养学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顾全大局、为集体争光大有裨益。

六、体育教学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独特功能

体育运动不但可以使人头脑清醒,思维敏捷,而且可以使人精神焕发,充满活力,这些都是创造能力的前提。其实,各项体育运动的学习过程本身也就是一个继承和创新的过程。例如,在跳跃、障碍跑或支撑跳跃等项目的教学中,可培养学生勇敢果断、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在分组教学时,特别是分组轮换教学时,可以培养体育骨干的组织号召能力。

实践证明通过体育教学具体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体育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仅承担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工作,更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任,要注意研究教学与德育的结合点,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以及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教育。中小学体育教学,应从“育人”的目标出发,通过体育课的教学,在不断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使学生们在学习体育技能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锻炼。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七一九年级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体育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