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放”与“收”
作者: 濮银华摘要:初中语文传统式课型和开放式课型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为扬长避短,传统式课上多一些“放”,
可促进学生的“发散式”思考,激活他们的思维;开放式课掌握好“收”,可避免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得过于淋漓尽致,而流于随意性和盲目性,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传统式;开放式;扬长避短;放;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2-044-001
众所周知,一堂好的语文课就像一篇好的散文,兴之所至,开合自如,既放得开,又收得拢。一堂好的语文课,往往能创造出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给人以审美的愉悦。
那么,如何才能让每一堂语文课都带给人艺术的享受呢?我认为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把握好“放”与“收”的尺度,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值得探讨的一个关键。
纵观当今的初中语文课堂,最常见的教学课型无外乎传统式课型和开放式课型,且各有所长短。那么,怎样才能使两种课型都能够扬长避短呢?
我以为。传统课型要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基础上,注重教学的互动性。教师教学时应不局限于教材,要多一些“放”,即从课堂知识的一点向课外拓展与迁移,将课外知识灵动地穿插在教学中,以促进学生的“发散式”思考,激活他们的思维,从而使课堂教学有张有弛,有起有落,如一支律动的乐曲,带给人以美感,更带给人收益。而在“放”与“收”的过程中把握住相应的时机至关重要。我在自己的教学摸索过程中发现遇到以下三种情况时要“放”:即课堂气氛压抑时要“放”,教授重点难点时要“放”,能够引起学生争议时要“放”。与此相应,遇到以下三种情况时要“收”:即学生注意力分散时要“收”,讲到一般内容时要“收”,学生争论无果时要“收”。笔者在教授《陈涉世家》、《桃花源记》等课时,即很好地运用了“放”与“收”的技巧。例如,讲授《陈涉世家》一课时,首先讲清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秦末暴政,民不聊生,农民阶级背负着沉重的徭役赋税,饱受连年的战乱,生活疾苦,而统治者昏庸无能。在告知学生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之下,试图让学生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深层原因,进而理解人物在特殊时代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勇气和超人智慧。陈胜、吴广到底靠什么说服其他人,他们能否说服其他人,能否最终取得成功,带着这样的悬念进入本文的学习,学生们很快便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而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教师又不忘紧扣陈胜的过人智慧,从而使学生很容易地把握住文章的内容以及陈胜被司马迁列入《世家》的原因,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的“放”使学生理解陈胜吴广非凡的勇气和伟大的叛逆精神。教师总结性陈词,收起了全文,让学生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对于开放式课型,应该在保证学生主体地位发挥的前提下,做到课堂布局的巧妙安排和课堂气氛的有效调控。当前的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提倡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l陛,把课堂还给学生,可是很多老师却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得过于淋漓尽致。常见的问题主要有如下一些:①由“满堂灌”走向“满堂问”。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现象已不复存在,遗憾的是,取而代之的却是一种典型的“满堂问”式作者简介:濮银华.女.1973~-11月生.中学一级教师。一44一的教学。在这种“满堂问”的支配下,学生在课堂上连续提问,教师也只作简单的评价,或不置可否,有的问题毫无质量,甚至与课文毫不相干,虚度课堂时间。②空洞的热闹。新课标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课堂上,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参上的标准答案,也不必受考试内容的拘束,因此教师喜欢采用多种课堂形式,如小品表演、辩论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但是课文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缺少对课文的挖掘,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结果,这样的课堂只是让人感觉“热闹得空洞”。③空泛的评论。语文课文分析时常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遵循新课程的准绳,争对某个问题要有学生自己的见解,于是课堂中就出现了漫无边际的议论,只要是沾了一些边的,教师都给予充分的时间发表议论,这样就无法养成学生分析问题的准确的判断力。
针对这些问题所在,新课程下语文课更要掌握好“放”与“收”的比例。一味地“放”,只能事倍功半。一般而言,以学生自学为主的“自读课”、自编自演的课本剧表演课,以及口语交际课,教师尽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发挥想像,努力创新,但学生不是为表演而表演,老师大胆的给予“放”的机会,同时也要学会收。在表演的基础上做出点评和总结,对学生的表演是否符合角色的需要、是否投入、是否表现出了人物的内在精神给予恰当的评价并且提出可实施眭建议。在学生的课前准备中,教师最好也能够适当参与或过问一下,以便给予有效的指导。而在学生“质疑探究课”中,教师则要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争鸣,乐于发表个人意见,让思想的火花在彼此的碰撞中燃成熊熊火炬。教师这时既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讨论者中的一员,既可以作总结性发言,也可以发表一己之见,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对学生的发言要及时作出评价,合理与否,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判断正确与否,以此形成学生正确的主观判断。
这几种开放式课型,本人在教学中曾作过大胆的尝试。在众多的课型尝试中,本人认为质疑探究课效果最佳,发展前景尤为广阔。由于在课堂上让学生大胆质疑并各抒己见,课堂讨论异常热烈,新见迭出,师生双方均获益匪浅,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的境界。
语文教学中的“放”与“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一个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把握的问题。它事关语文教学的全局,如果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深入总结完善它,必将更好地投身于新一轮的语文课改,使语文教学左右逢源,日臻佳境,焕发出时代的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