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作者: 祝浩

摘要:古人云:“志不强者,则知不迭。”志即感。没有情感,求知欲望不强烈,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是很难实现的,而人的情感体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去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健康的情感体验,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2-055-001

因此,设置情境是语文课堂上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所谓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充分感受语言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的发展,达到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目的。

一、创设问题式情境

思维过程是从问题开始的。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精心设问是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的关键,将问题贯穿于教学过程中,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是学生进入主体角色的入门。问题隋境是知识发生的源泉,构建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专注于知识的探求与问题求索的欲望,从而使学生走向自主学习的境界。

比如在教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恩格斯写马克思的逝世时,为什么不用“停止了呼吸”,而用“停止了思想”?”这个问题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在求知欲的驱动下主动探究原因。于是,教师可以抓住词语对表情达意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伟大的思想家,他给人类留下了大量的珍贵的思想财富,因此,他的逝世不同于一般的人,用“停止了思想”来说明,就十分准确地突出了马克思作为伟大的思想家的形象。在此问题上加以延伸,学生还能从中把握到这篇文章思想内容深刻、语言鲜明准确的写作特点。

二、用艺术作品创设情境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有意识地把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引入了阅读教学,不仅引起了学生欣赏原作的兴趣,还可适时进行一些观后感、读后感、对比阅读体会的写作与交流。

比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尽管教师先对《红楼梦》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还是不浓,对人物的把握也较为单一,比如说起林黛玉,基本只谈到美丽、身体弱、注意说话、行事小心等。对贾府的背景、黛玉的身世等考虑不多,或不愿深究。后来,我把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的这两部分剪辑后放给同学看,要求用心看,与文本对照着看。看完后同学们自发地热烈讨论起来,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很多同学又拿起了课本。我乘机让他们搜集资料,写观后感、读后感,并办了一期红楼专题板报。这之后,我欣喜地发现我们班不少原来很不爱看书的同学,课间捧起了《红楼梦》。

三、创设表演式情境

古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学生学习的动因,也是学习语文、发展智力十分重要的心理因素。在阅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形成学生课堂主动学习的内驱力或保持主动学习的注意力,可借助创设生动、逼真的表演情境来进行。

创设表演式情境主要运用在戏剧和小说中,这类作品以塑造人物,展现情节为主,有丰富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易于表演。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将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陕地进行理解。文中的“事”好像是自己做的,文中的“话”,也就是自己说的。扮演得越真就体验越深刻,感受就越丰富。教学中用得最多的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要求再高点的是改编课本剧,进行角色表演。比如教学《雷雨》一剧时,可以分角色朗读,从人物语言丰富的情感变化(沉吟一苦痛一惊愕一忽然严厉地一冷冷地一冷笑)中体会到周朴园对鲁侍萍“叶公好龙”式的爱。

表演情境的创设,融合了读、思、演、评于一体,学生充分地参与了学习的整个过程,就能更好地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创设辩论式情境

课堂辩论是师生围绕一定的问题,经过认真而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共同探讨,取长补短,以求得解决问题、提高认识的教学方法。在辩论中,学生唱主角,积极探究,使其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这样,既可锻炼学生敏锐的判断能力,以随时辨别正误,又可锻炼学生灵敏的思维能力,以便提出自己的不同主张,并阐述理由,此时没有发言的学生,处在这样一种教学情境之中,也不可能无动于衷,一定会不停地做深层次的思索。为了使讨论得以顺利展开,教师要有效地控制讨论的内容、方向及学生的心理状态。如在讲述《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时,我适时提出问题:春节放鞭炮等传统习俗在现实生活中是财富还是包袱?同学们做出了不同的回答,教师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辩论,评选“最佳口才奖”,教师适时引导,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第斯多惠说得好:“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语文教材千姿百态,充满诗情画意,“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人情”,“文章不是无情物”(刘勰在《文心雕龙》),每篇文章都有它自身的情感因素,为情境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就让我们修炼精湛的教学艺术,创设完美的情境,引领学生真正地走人课堂,走入文本,美美地学语文,在美好和谐的语文课堂心境中,让课堂充满创造,充满生命的活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