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

作者: 汤祥明

摘要:“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的文学素养是从文言文中来的。本文从强化课前预习、加强课文诵读、创设教学情境、培养问题意识和培养迁移能力五个方面阐述了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2-066-001

文言文经过千百年时间淘洗而流传至今,是文学作品中的极品,而表现在这些作品中的先哲们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正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所以这些精华佳作,不能不读。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如何加强文言文的教学,使教学方式生动起来,真正做到使学生由厌学到愿学到乐学,从心理上真正重视文言文的学习,养成良好的阅读文言文的习惯。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呢?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强化课前预习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特别是文言文,学生在语言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课堂上应尽可能用多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例如我在教《与朱元思书》时,先要求学生借助课文的注解。查阅有关的工具书诵读课文,翻译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意。同时,要让学生在诵读翻译的过程中,把不懂处或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做上记号,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这只是一个预习的要求。也就是说预习上先要求学生做到三读、二查、一译疑。三读指:初读正音,读通顺;再读注解,明大意;三读欣赏玩味,品佳句。二查:一查资料,找有关作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再查工具书,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一译指:学生分组讨论翻译后,再分段译在笔记本上;另一疑指:学生在串解过程中肯定有问题,发现问题放在课前质疑。

二、加强课文诵读

作为语言类学科,我们深知诵读的重要性,它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方式,文言文亦是如此。读是训练学生养成文言语感的有效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课堂上,不妨让学生多读,以各种形式的读来促进文言文的学习。

因此,我觉得让学生养成多读的习惯,这对于他们文言文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当然,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轻声默读,可大声朗读,无论是那种方式,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人之说,不无道理。

当然,读,并非单纯的只是嘴巴的机械运动,而应该在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背诵。刘勰曾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勤于背诵能让自己积累的文言知识越来越丰富。一次课堂上,要求同学回忆,背诵曾经学过的《岳阳楼记》,能背出全文的大有人在,可是当提到希望同学回忆当初老师的讲解过程时,班级却出现了一片沉寂。这是否说明背诵在一定程度上比教师的讲解能有更深刻、持久的印象呢?所以说,诵读是教师的文言文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我们应积极倡导让学生多读、多背,真正做到以诵读来助教师教,以诵读来促学生学。

三、创设教学情境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创设的氛围中……让学生感到文言文并不难,还很有兴趣。比如教《桃花源记》这篇优秀的古代散文时,笔者利用录像片再现晋太元中渔人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的神奇的过程,和桃花源中良田美池连绵、桑竹参差、鸡犬相闻、老少怡然的情境并在此基础上,顺水推舟,引导学生理解“渔人出源后为什么不遵嘱咐而将桃花源道与外人”、“太守为何立即遣人寻源”、与“寻之不得为何给人们留下深深的疑惑和遗憾”,学生就会自然地把原因归结到桃花源的令人神往。继而让学生讨论归纳自己观看录像后的感受,弄清“桃花源是一处什么样的境地”,就再也不会启而不发了。因为那清新的音乐、明丽的画面给人描绘了一幅“景色优美、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恬适安然”的生活图景,这图景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学生尽情地陶醉在这美的情境氛围中。

显然并非每篇文言文都适合运用媒体,然而我往往通过对课文的范读,指导学生读、学生放声自读引导学生进入文言文的语境,使得学生能用课文的语句交流。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进入一个广阔而深邃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思想逐步走向丰盈和深刻。

四、培养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于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有许多不同,特别传至今日人们对其理解也不尽相同。因而,首先要向学生说明怀疑、不盲从在学习文言文中的重要性,要积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岳阳楼记》时,有的同学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不容易理解。当学生的问题提出后,我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让同学提出自己的意见,集体去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互相帮助的精神。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问题过程中,对于比较难理解的语句及容易弄错的地方教师给予点拨、指导……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开动脑筋,才能发现文章中存在的问题,也才能使他们深入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吸收对自已有益的东西,扬弃一些不正确的观点。

五、培养迁移能力

课外文言短文的考查是以课内文言文阅读为基础的,它是课内文言文学习的延伸和扩展,是课内文言知识在新的语言环境中的再现。因此,要适量地选取浅显的有意义的课外文言短文作自我训练。包括:(1)文言字音。(2)字词解释。(3)句子翻译。(4)朗读停顿与断句。(5)课文背诵积累。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具有初步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批判能力。如何将课堂中的“学得”通过考试化为“习得”,正是命题者的用意所在,也是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创新的过程。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运用已掌握的文言文知识,已形成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来解读老师未教的文言文,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不少省市在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迁移上,已作了积极的尝试。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重要的不是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教师对某篇课文的理解,而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在阅读文言文中自身感受到、领悟到什么,有什么进步与提高。只要我们坚持不断挖掘,不断去探索,不断去研究,文言文教学一定会日新月异,取得突破性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