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习历史知识的平台

作者: 姜侠

摘要: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改变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构建平台,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勇于探索,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关键词:学生动情;动口;动手;动脑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2-083-001

历史新课程教材的学习与探究、活动课是以往教材所没有的。如何处理教材内容·学习与探究·活动课呢?我认为教师应该构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平台,让学生动情、动口、动手、动脑,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培养他们的能力。

平台一:让学生动情

在教材内容的处理、学习与探究、活动课时,我注意了学生的情感调动。首先,教师要学会“燃情”。例如:八年级教材《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七子之歌》、“香港、澳门回归”的精彩片段,渲染了“交换仪式”情景,课堂上让学生说一说香港、澳门回归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祖国的日益繁荣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是根本原因。我趁机补充:今天中国人民在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那么,台湾的未来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顺利回归,和平归来。

学生们开始讨论起来,我一看学生们的情感被调动,后提出学-习要求:香港、澳门回归已有了区旗、区徽,请你拿起手中的笔为台湾的归来设计一枚区旗、区徽。一会工夫学生们将自己的设计展示出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第一学生了解了香港澳门回归史实的意义。第二学生通过分析获悉了祖国的强大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是回归的根本原因。第三通过亲手设计感悟到祖国统一大业必将实现,世界上只有—个中国,台独势力不能得逞。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栋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一种历史责任感、使命感,还展示了一些学生的实力。

学习八年级上册《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中“南京大屠杀”一目时教材只简单叙述了客观史实,对当时的情景描述较少,如果照本宣科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为了让学生全面真实地了解这一过程,上课时,通过语言把日军对我30多万同胞实施暴行的方式:集体枪决、活埋、杀人竞赛、“三光”、活体解剖等惨状加以介绍,学生在我的描述中感知了日军的残暴与变态心理,无不义愤填膺至极。通过多媒体再现当时的惨状,当场就有学生高呼“发射一颗原子弹将日本夷为平地”“打死小日本”等等。待学生的激烈情绪稍作平静后,我又做引导说明:今天的日本和当年的日本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加强中日文化交流是主流,但也要警惕日本右翼分子的挑衅、军国主义的死灰复燃,并以此提出希望:国家之间的较量绝不在几句口号上,而在你们这一代人的身上,以此我布置了任务、提出要求、编辑历史板报:课外搜集日本在华暴行资料,摘编300字左右,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板报。学生兴趣高涨,都非常乐意参加这项活动。学生从不同角度采集了资料图片,还用上非常醒目的标题,再加上一些非常震撼人心的文字。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了解,这就比教材的要求和所达到的教学目的更深一层,学生从这一活动中获益匪浅。学生们学会了查找资料、选择使用资料,学生的能力就是在这一点一滴中得到了培养。教师要会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愉快地参与,触“境”生情,让学生的情感保持得更深更持久。正确地引导、及时地鼓励,在学生需要帮助时,及时点拨,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更多兴趣,更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平台二:让学生动口

我记得铜山县的一次期中考试最后一道题:写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大约200字左右。当时我正好批改这一题,试卷上好多答案都是张冠李戴,分不清“春秋战国”这个时间概念。

学完七年级上册《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之后,为了加深对春秋、战国这一时期争霸史实的了解,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组织了一次活动课:讲故事比赛。我先布置下去,学生们积极报名参加,走进图书馆、电脑室查阅资料,报名人数相当多,为了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我与学校领导商讨了一下,买了一些奖品,邀请了六位教师做评委。学生们走上“舞台”,讲故事时绘声绘色,甚至还配上动作;还有两三个学生搭档,—个讲述,其他两个伴舞的形式出现……

让学生动口,不只是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尽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表现他们的才华,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学生、教师、学校对他们的认同。

平台三:让学生动手

学习七年级下册《辽、宋、夏、金的并立》中北宋建立时,我看了学生在课堂上表演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历史事件,表演惟妙惟肖,特别是杜捷模仿历史剧中的古代人物披着一件披风,双手抱拳的动作,引起学生的喝彩。表演过后,掌声不断。我们的课也上的轻松自如。在课后有几拨同学自动组成搭档,模仿着在那里表演起来兴趣挺浓厚的,这就让学生感受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

平台四:让学生动脑

“调查改革开放以来身边的变化”,全班48位学生不能面面俱到,结合实际情况,把这次活动做了仔细的规划,并提出了十二个课题。

把学生分为十二组,每组四人,每组—个课题。拿到课题后,先利用周六、周日对身边的人进行走访,然后利用信息课在网上查找资料,在此基础上,讨论形成小论文,各组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演讲并展示他们调查的结果,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也很重视。这十二组有的题目比较大,如“精神文明建设”,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适时加以点拨,学生就从身边的小事说起,思维敏捷,还有一组学生在做“住房”调查时全部用图展示出来,他们的图画得非常逼真形象,还有一位同学自告奋勇要带他们组调查农作物产量,因为他爷爷是种粮大户……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得到了诸多方面的锻炼,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了查阅收集有关历史资料、文献、图片的能力。在此活动中还渗透了其他学科(美术、地理、音乐等知识),作为与他们共同参与此项活动的教师见证了全班参与的热情,见证了同学们成长的历程,也给将来的成功留下了点点足迹。

参考文献:

[1]给历史教师的101条建议。

[2]走进新课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