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语文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作者: 郑炜摘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完善一套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方法,激活学习的主体,诱导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就能使语文课堂上的学生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这样,教和学就能和谐发展,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大幅度提高,也就更好地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达到语文教与学的双赢。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习兴趣;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2-096-001
如何才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一、营造和谐氛围
“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喜欢某一学科的教师,自然也会喜欢这一课目。在拥有最基本的语文素养的前提下,爱心是最重要的因素。一个有爱心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才会用心,在课堂上才会充满激情,学生也才会受到感染。有了爱心,你会关注差生,努力去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表扬鼓励,让孩子扬起自信的风帆。其次,要?以“微笑”面对学生,以满腔的师爱感化学生,“蹲下来”欣赏学生,用正确的疏导鼓励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的“摒弃”讲台情结,以免造成与学生之间心理上的对立或疏远。要走近学生,主动放弃作为师者的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蹲下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上民主对话。允许并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不同见解。善于体谅学生、把握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体察学生的情绪感受。要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心理位置上去认识、思考,适时加以表扬,恰当给予鼓励。这样才能诱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潜在的才能,促成课堂师生关系的和谐、亲密与对等。
二、创设设问情境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注意挖掘教材中具有某种创新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发展思维。
1.变序设疑.启发思考
这种设疑,打破事物发展顺序,先果后因,把事情某个紧要部分提到前面,从而形成悬念,以此启发学生思维。如教《愚公移山》一课时,可先设问:谁移山?为什么要移山?怎样移的?移的结果说明了什么?这样,提出一些悬念,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2.层层设疑.环环相扣
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揪住学生的心,促使他们立即进入思维状态。如教《岳阳楼记》一文时,可针对“或异二者之为”设计出一连串疑问:“二者”是什么意思?文中指哪二者?迁客骚人为什么会产生这“二者”感情呢?作者同意这“二者”之为吗?为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这样扣住一词,带活全篇,疑问一环套一环,一层深一层,促使学生不断进行判断推理,始终处在积极思维状态。
3.想象设疑,发散思维
想象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某些课文言尽而意未尽的语言材料,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比如教学《孔乙已》一课时,针对课文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可这样设问“你认为孔乙已死了吗?为什么?”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进行了大胆的合乎逻辑的创造性想象,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头脑中独立的创造出新形象,学生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也有了更具体、更深刻地认识。
三、提供表演平台
我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请五个同学分别扮演两个骗子、老大臣、官员和皇帝,让他们走进19世纪的丹麦宫廷,再现课本内容,亲自体会课文里人物的心理。把老大臣、官员和皇帝自欺欺人的丑陋嘴脸就“暴露”在课堂上了。中学语文教学,通常是教师讲,学生听,或者组织学生讨论,很少让学生表演课本剧。用课本剧教学《皇帝的新装》,使学生耳目一新。学习兴趣的高低,与教学的刺激强度有关,强刺激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弱刺激的控制效应比较差,会抑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的东西,能够给学生以强刺激,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表演《皇帝的新装》,能够给学生比较强的刺激,有助于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
四、引进竞赛机制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其生理、年龄等特点决定了他们争强好胜、不甘人后、喜欢参加竞赛活动的心理品质。在语文教学中,引进竞争机制,常常能够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到极致。
教《古代诗歌五首》,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在布置预习时,我让学生去搜集古诗词中有“风”、“花”、“雪”、“月”等字的诗句。在课堂教学时,我把学生分成三组,各派成员轮流说出这些诗句、作者、出处和诗句的意思,最后评出优胜组,对优胜者给予掌声鼓励。学生为了获得优胜奖,把小学学过的诗都回忆了一遍,甚至未学过的也能搜集到一些,比预期效果还要好。这样做,不但激发了他们学习古诗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团队精神。无须赞扬,只要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就足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和参与教学活动的快乐。
五、注重内外结合
有为数不少的人认为语文知识是一成不变的,是一潭死水。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语文本身就是一门社会科学,它不仅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而且跟社会、时事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把语文教学与社会、时事分开,就无法体现语文的价值,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
教学水b的《纸船》时,我把话题稍微转下,由“游子思国”讲到“台湾问题”,看得出学生的爱国、忧国之情,他们由衷地发出了“祖国要统一、祖国要富强”的呼声;在讲到张晓风的《行道树》时,我把行道树默默地奉献和“所有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两个内容做比较,要求学生联系实际谈感想,最后,把话题转向环保,使他们深刻地了解学校组织回收废旧电池这一活动的意义和重要性,而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我想,无论如何,这样的语文教学,至少思想教育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这也是教学语文的意义所在。
总之,大胆地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的确是一条可行之路。当然,这些活动应以教材为基础,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还不能够脱离本校的教学环境,千万不能只注意激发学生兴趣,而弱化了基础知识的教学,抓了芝麻,而丢了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