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考新模式的探索

作者: 张艳景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调查,分析归纳应试教育的弊端,探索高考新模式的思路,并提出高考的新模式:3+X+Y模式。相应提出当前教育的运行机制和评价体系,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平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关键词:教育;全体;培养;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2-097-001

曾任国家教委副主任的柳斌在《关于素质教育的再思考》中指出:素质教育有三大要义。第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

虽然素质教育提出已经有很多年,但是至今收效甚微,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素质教育的实施一直被高考模式和高考内容所束缚。大多数人认为搞应试教育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而搞素质教育可能搞不好。导致当前的教育现状仍然是把升学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唯一目的,教育内容片面,“因材施教”在这里变成了“怎么考就怎么教”、“考什么就教什么”。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讲课时就明说“这是高考出现的热点问题,同学们一定要背过”。学生成了一架会呼吸的“考试机器”,久而久之,扼杀了学生其他方面的才能和特长。其实,只要设置好各科所占比例,平衡文化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关系,就能使应试教育渐渐转变为素质教育。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和任务。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助于把教育的全面发展落到实处。它要求从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面分析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潜在素质的闪光点。同时它要求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运用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全面成长。

如果要实现以上目标,首先要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应符合教育方针、义务教育的性质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要积极提倡实行学分制,用正面鼓励的评语激励学生进步。在学校里可以进行学分制的试验工作。应该坚决摒弃仅仅以学科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评价学生的同时也要为学生营造一个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生动活泼的和谐环境,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关注关心,并培养他们的自信,鼓励他们走向成功。

通过和数百名学生座谈,得知他们因课业负担过重,睡眠严重不足,课堂效率越来越低,学习兴趣几乎为零,学习的信心越来越弱……他们希望学校开展一些课余活动,让他们能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参加娱乐活动,而不是一味地解题做卷。

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我试着提出高考新模式,即3+X+Y模式。目前高考的模式为3+x,即数学、语文、外语,再加上文综或者理综,这种模式只注重学科理论的学习,轻视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加上考察综合素质的实践课,就可以既让学生学到了文化知识,又参与了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从考试机器的桎梏之下解脱出来。

3+X+Y模式的基本思路是:3+X仍为数学、语文和外语加上文综或者理综,Y包括体能测试、技能测试、社会实践知识测试。而且相对把Y占的比重增大。过去的3+X模式,学生除了吃饭睡觉就是无休止地学习,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的局面。而3+X+Y模式看起来内容好像增加了,但它却可以让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发现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自然就有了学习的兴趣。这种模式可以把学生从气氛紧张的课堂里带到操场,带到图书馆,带到实验室,带到实习场地,让他们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学到知识,掌握本领。

通过对山东、江苏、吉林等省份课改的调查,试提出运行新模式的几个步骤:

一、推进:以省或者直辖市为单位推进

以省或者直辖市为单位,每一个省或者直辖市是一个高考录取的单元,全省高中各项行动一致,就可以让全省的学生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一起进行筛选。在全省一致的前提下,才能形成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才能保证素质教育的扎实推进。

二、开展:开展课外实践。开展文化活动

利用下午的最后两节课组织课外活动。例如:打篮球,乒乓球、舞蹈排练、电脑培训、广告设计等。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利用星期天开放图书馆、实验室、微机房、体育场等设施,让学生进行选修课、实验课、活动课和综合实践课的学习。这将成为调节他们紧张学习生活的调味剂,不仅可以让他们的大脑更加灵活,而且从某些程度上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三、严格:严格执行、开全课程、提高效率

严格控制复习资料:目前市场上的复习资料泛滥成灾,质量越来越差,错误越来越多。偏题、难题、怪题、纰漏题比比皆是,这些东西不但会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还会干扰学生的知识体系,给学生增加课业负担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无尽的烦恼和压力。所以,应该严格控制复习资料的数量和质量。

开全的课程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文化课,即传统的九大学科。第二是音乐美术体育课。第三是新课程,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如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课、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等。

邓小平曾说过: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同检查产品质量是保证工厂生产水平的必要制度一样。当然也不能迷信考试,把它当做检查学习效果的唯一方法,并且要认真研究、实验、改革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使它的作用完善起来。邓小平同志对考试做了辩证性的分析:一则考试是一种重要方法。二则不要迷信考试。三则要通过改进使之完善。应试教育的根源不在考试本身,但无疑与现行的考试特别是选拔考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应该转变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借考试的机制平衡课堂学习、体育锻炼和社会实践的关系,使学校和教师主动调整教育的方式方法。始终把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总目标。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才不会发生偏差,重蹈覆辙。

参考文献:

[1]张立新主编.教师素质纲要

[2]傅道春,齐小东主编.新课程中教学技能的变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