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读精读美读

作者: 王光秀

摘要: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虽然近年来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原来的教学方法大大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自读、精读、美读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自读;精读;美读;阅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2-101-001

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因此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原来的教学方法大大阻碍了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一、自读课文.吸收语言材料

小学高段语文教学自读课文是一种常用的阅读形式。一方面让学生自读课文,直接与课文对话,由外而内地吸收语言材料;一方面通过学生自读反馈交流,既能培养学生自读时认真仔细,边读边思的良好习惯,自我习得、自主吸收的要比灌输式的接受强得多。再一方面自读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需要,自读的速度能自己调控,自读的内容可以自己把握,自读的方法可以自己选择,并且根据自读反馈交流的情况,教师便于调控教学目标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教学的点拨和引导,避免教师把学生能自读自悟的内容还是按部就班地教,对学生难以读懂的地方忽略不导。

例如,在学习《石榴》一文时,就有如下一段教学设计:

l、师:打开书,轻声读第二自然段,想想春天、夏天石榴树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一边读一边想,还要把你最喜欢的地方圈出来。

2、交流春天石榴树是什么样子的?

体会春天石榴树抽枝长叶的生机勃勃的样子。

重点理解:抽出。(表示一下子很快;也看出生命力的旺盛。)

(1)通过做个动作理解。

(2)通过换词语理解。

3.师:是啊,新枝嫩叶在这生机盎然的春天里长得多快呀!多好呀!

二、精读课文。品味语言材料

培根说:“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通读、细读、反复读。”读一本书是这样,读一课书也是这样,一篇文章往往有一篇文章的语言特色,结构特点,绝妙之处和点睛之笔。如《灰鸟》这篇课文,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让学生弄清“排空而至”的意思,体会灰椋鸟“大部队”归林-的气势。启发学生通过“整群整群的列队飞行、”“数百米长的长队”、“巨大的椭圆形”、“—批一批”、“浩浩荡荡”等词语展开想象,进一步加深对“排空而至”的理解,体会鸟儿归林的场面是何等的壮观!,让学生反复体味“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这句话表现的听到鸟儿悦耳的叫声而使作者产生的愉快和亲切的感受。师:如果你就是一只归林的灰椋鸟,你会和同伴们说些什么呢?体会“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人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借助语膏隋境和对照插图,展开联想。

三、美读课文。内化语言材料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优美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读来琅琅上口,听来赏心悦耳,思来如痴如醉。通过指导学生美读,能使读者与文句产生共鸣,情景交融,由此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情感相溶,读者的晴感随着朗读的加强而不断的加强。当读者对课文语言增加了自己浓浓的感情色彩,这时的书面语言不仅仅是作者笔下的语言材料,在某种程度上也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材料。因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审美主体的情感活动是美感的母体,美读到位有实效,情感活动越丰富。从而读者对所凑语言材料由悦心悦目的一般层次的美感,提升到悦心悦意、悦神悦志的美感的巅峰。

叶圣陶老先生这样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品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但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读,其宗旨都是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总之,阅读教学是文本、生活与人的心灵之间的一道桥梁。课堂上,教师如果能从自读、精读、美读等方面实施教学,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白金生主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3月

[2]于漪主编.克服浮泛,精心探究,语文学习,2007年第2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