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意相联借文悟诗情
作者: 马慧摘要:“文包诗”文章的教学,不同于一般课文的教学,它要借文学诗,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习得某种方法,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美。
关键词:“文包诗”教学;借文悟诗情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2-102-002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它既不同于一般课文,又不同于诗歌。它是根据那些千古名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的一个个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即“文”是由“诗”演化而来的。这类课文,有的是全诗照引,诗文共融;有的是凸现名句,写出场景。因文章中包含诗句,故名“文包诗”。在这类课文中,文章做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融古今之美于一体的佳作。所以,“文包诗”此类文章的教学,不同于一般课文的教学,它要借文学诗,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习得某种方法,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美。因此,教学中我们语文老师要很好地发挥教材特点,提高古诗教学的效率。下面笔者就《李广射虎》一课的教学片段,谈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
一、教学片段
师:这两句诗还有不少同学不能理解,先请大家来看一下。课件出示: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哪一节具体写出了这两句诗的意思?
生:第三节。
师:请你们再好好读读这一节,看你读后有什么感觉?
生:想到那个夜晚我都害怕。
师:读读看。
生:一天夜晚,月色朦胧,李广带兵外出巡逻,路过一片松林。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
师:可以昕出来一点。是什么让你害怕的?
生:天晚了,又在松林里,还刮着疾风,让我很害怕。
师:什么是“疾风”?
生:就是很大的风。
师:你能学学“疾风”的声音吗?
生:呼一口卜
师:来听听是这样的吗?(放课件,疾风的声音)
师:走过夜路吗?月光朦胧,再听到这风声,能不让人害怕吗?谁能把那种感觉读出来?
生读。
师:有点害怕了。这还不是在我们城里,是在一
生:北方边境的松林里。
师:那该怎么读?(指名)
生读。
师:你已经很害怕了。听说这一带还常有老虎出没呢!
(生发出害怕的嘘声。)
师:(指名)我看你真的害怕了,你来读读吧。
生读。(声音低了,特别是“沙沙”的声音,让人不由得害怕起来。)
师:听到你的读书,我都不敢出声了。在读这一节的时候,谁还有不同的感觉?
生:我很佩服李广。在这样恐怖的夜晚,他却一点儿也不害怕。
师:你是读了哪儿有这样的感觉的?读读看。
生:李广想到这一带常有猛虎出没,便用警惕的目光四处搜寻着。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便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嗖”的一声,一支白羽箭射了出去。师能够听出来李广很有勇气。不过
生(犹豫了—会儿):好像不能。
师:知道为什么吗?
生(思考):劲儿还不太大。
师:大家可以边读边比画比画,看谁能射到老虎。
生:边读书边比画。
师:谁射到啦?(指名)看他是不是真的射到了。
生读。(力气很大)
师:这一次气力足了,弓也拉满了,能射到吗?
生:还不能射到。
师:什么原因呀?
生:动作太慢啦。
师:你看看人家李广的动作。
生:“便连忙……”
师板书:连忙。
师:动作还得快一点。谁来读读?
生读。(既快又有力气)
师:这一次能射到吗?
生:(齐声说)能射到!
师:这一节读出感觉了,再来读读这两旬诗(出示),看能理解吗?
生读。
师:理解了吗?
生:理解了。
师:理解没理解,你一读,我就知道了。谁来读读?(指名)
生读。
师:把读第三节时候的感觉用到读这两句诗上了,有味道!谁也像他这样读读?
生读。
二、教学反思
“文包诗”课文,是引领学生真实地走进古诗,去诵读、去品味、去赏析、去感受,从而从阅读中获取对于学习古诗有用的信息,寻找学习古诗的途径与方法。所以,指导阅读“文包诗”课文,要突出其“实践意义”和“实用价值”。这篇课文是以“文包诗”的形式帮助学生学习唐代诗人卢伦的《塞下曲》,其中一、二两句诗较难理解,而课文的第三节正写出了这两句诗的意思。因此,教学这一部分时,笔者就学生理解上的困难,首先以平实浅近的短文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学生读了故事短史进而学习古诗,就好比在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很容易登堂人室、进^佳境。这就自然地降低坡度,化难为易,为儿童自学古诗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其次,以一篇完整的阅读课文的形式出现,学生必须像阅读其他课文一样,认真读好课文,借助语言文字,读懂课文内容,捕捉有效信息,学习课文语言,提高阅读能力。然后借助短文研读古诗,领悟诗的丰富内涵,接受美的熏陶。同一篇课文,既读文、又学诗,可收一箭双雕的功效。
再次。学生在读文学诗的过程中,势必要“文”、“诗”对照,寻找文与诗的内在联系,了解古诗写作的来龙去脉。感受古诗的丰富内涵,体会学习古诗的途径和方法。这就可以多角度地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发挥综合效应。在指导学生读书时,笔者没有把理解诗意作为直接的目标,而是着力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精神世界,经历一番真切的体验。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在此,教师在学生读书的基础上,注重帮助学生建立与生活经验的心理联结,采取播放课件中的声音、让学生做动作等形式加深情感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思维得到了拓展,自然而然中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并且水到渠成地内化了课文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