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的舞台,别样的《雷雨》
作者: 杭佳摘要:《雷雨》是中国.现代杰出戏剧家曹禺先生的经典作品,在中国现代戏剧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演出形式的《雷雨》版本的比较,进而探索总结出《雷雨》的历史发展轨迹。
关键词:雷雨;版本;比较
中图分类号:1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2-147-001
《雷雨》是中国现代杰出戏剧家曹禺先生的经典作品,在中国现代戏剧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2010年3月,一则“由王延松导演打造的全新解读版话剧《雷雨》登陆国家大剧院”的新闻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这是《雷雨》首次将序幕和尾声搬上舞台。该剧最大限度地弱化了“阶级矛盾”,而是从“人性化”的角度来演人的矛盾、人的苦恼。正是这样不断的解读和改编,让《雷雨》有了不同的意义,而不同的“舞台形式”,也造就了《雷雨》不同的风格。
一、时代舞台的变化改变主题思想的解读
《雷雨》问世70年来,时代思潮的变化影响了对《雷雨》的阐释、对《雷雨》深刻复杂性的认识,对其主题与主要冲突的把握也在变化中。话剧《雷雨》有三组重要冲突和戏剧冲突线:周朴园与梅侍萍的冲突,由于梅侍萍偶然间重返旧地,挑出了30年前历史的悲剧;周朴园与繁漪的冲突,封建家长周朴园的专制冷酷造成了对繁漪的压抑与痛苦;繁漪抓住周萍不放,周萍要摆脱繁漪远走高飞,形成了两人的激烈冲突。然而强调《雷雨》主题的某一重点,就会突出其中某一组冲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处于一个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强调的是阶级分析与阶级斗争,所以被删去序幕和尾声的《雷雨》更多的被作为一部社会问题剧来演出;八九十年代注重反封建主题。但是这一次把反封建具体到了反家长制上,自然也就认定繁漪与周朴园的冲突是戏剧的主要冲突。虽然1979年与1954年两次排演的都强化的是反封建的主题。但是1954年侧重于社会学意义上的以至阶级对立意义上的反封建,所以排演初期在阶级斗争上大做文章,并且影响到后来以阶级斗争的方式来处理《雷雨》;而1979年的排演一方面把反封建具体到批判家长制上,另一方面有意无意冲淡了阶级对立意味,强调人物性格之间的对立。
新世纪时期《雷雨》注重的是对作者本意的解读,对生活的反思。所以2011年由王延松导演的全新解读版《雷雨》引起了学术界广泛关注。首先关于全新版《雷雨》的主线,王延松是这样认为的:《雷雨》是一个男人和先后两个女人情爱故事的循环再现,是指周朴园、侍萍、繁漪的情爱关系以及周萍、繁漪、四凤的情爱关系。“循环再现”的故事主线是“情爱”,并不是我们以往挂在嘴边的“乱伦”。新版的《雷雨》更多关注的是人性,是对生命和生活的反思,人类本身就是难辨情爱和伦理的世界,《雷雨》通过人物的情感困惑和情感迷失来探讨人性的悲情故事性,颇有古希腊悲剧色彩的味道。
全新版本的《雷雨》使观众由“故事中人物”的身份转换成看客--的身份,类似于叙事学上把第一人称转变成第三人称。序幕和尾声就是使观众置身于故事之外,简单的看戏,作者企望造成“哀静”的美学效果,不使观众去恨某一个人,可以由欣赏的距离带来心灵的净化。全新解读版的《雷雨》,没有阶级斗争,没有反封建,只是传达基督教的思想、唤起人们的悲悯之心:透过“死亡”,看见“重生”。
二、传统戏曲与现代戏剧的碰撞
苏州评弹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讲究的是说噱弹唱。评弹与话剧不同,它的舞台上只有桌子、椅子和琴,要求演员有说有唱、自弹自唱,每次台上同时不超过三个人,而话剧却不受人员等方面的限制,可以完全复制一个舞台情景。话剧版的《雷雨》情节与文本的设置基本一致。而苏州评弹的特点是细腻抒情,擅长将剧中情节细说慢唱,刻画人物的内心情感。评弹版《雷雨》只以繁漪与周萍的戏剧冲突为主线,以繁漪为戏剧中的第一主角,并将全剧分为三回:第一回“山雨欲来”,重点表现繁漪被逼喝药后以情留萍;第二回“夜雨情探”,繁漪跟踪周萍,在四风家窗外窥听周萍四凤热恋;第三回“骤雨惊雷”,繁漪在绝望中爆发。为充分发挥评弹说、噱、弹、唱和心理刻画优势,集中刻画繁漪与周萍的冲突,编剧从全剧50多个戏剧场面中,只撷取了六个“桥段”。
除了在情节设置上的差别,评弹版《雷雨》和话剧版《雷雨》在人物心理的刻画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话剧本经常会有情节的空白、模糊而含蓄,给读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但评弹叙述故事的特点是需向听众一一交代明白。话剧版《雷雨》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是依靠剧中人的几句台词来表现的,是蕴含其中、不外露的,留有足够的空间给读者自己揣摩:而评弹版的《雷雨》中是有大量人物心里描写的唱词,并且由人物自己来唱出来。如“繁漪喝药”这个桥段,评弹版里开场三分钟立即进入周朴园命周萍跪劝“喝药”,周朴园一声“:跪下,请母亲喝药!”把周萍吓得魂飞魄散。接着在四个回合的对唱中一层层展开两人心理交锋,直白的唱出自己的心声,无需观众自己体会。繁漪唱:“凝双眸,思绪纷繁……周萍唱:“皱双眉,步履艰难怎面对?”繁漪唱:“求你母亲两字休出口”,周萍唱:“父权严威”、“父命难违……”
虽然话剧版《雷雨》与评弹版《雷雨》在情节设置和人物心理刻画方面存在着极大的不同,但它们在主题内涵与人物内在精神复杂性的把握上却是一致的,都是从尊重原著、阐释原著精神的角度出发,充分人性化、富有人情美。如评弹版《雷雨》为塑造在痛苦压抑中挣扎、渴求爱的、充满人性的繁漪,增加了一段周萍与繁漪看昆曲《游园惊梦》、画扇题诗的情节,借此情节阐释两人不伦之恋的情感起点:繁漪的孤独痛苦和爱的渴求,周萍对繁漪的同情与赞赏。
《雷雨》作为一部经典之作,即使已经拥有了许多形式不同堪称完美的演绎,也可以以更广阔的方式发展下去,无须固步自封,随着人们对文化对经典的再认识,一定会有更多出色出彩的作品面世。同时,本次研究也为我们展示出中华文化的波澜壮阔,种种各具风味的特色剧种也令我们啧啧称奇,一部好的作品,必将带动民族文化的发展,促进时代精神的延续,在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曹禺,雷雨
[2]曹禺,雷雨(序)
[3]王延松,关新解读版《雷雨》演出文本的阐述[J]戏剧艺术,2007。
[4]孔庆东,从《雷雨》的演出史看《雷雨》[J],文学评论,1991。